(通讯员:仇柳 李贺妍 胡蝶)2025年8月3日,湘潭大学学生工作部赴新疆吐鲁番民族团结实践团来到了吐鲁番市葡萄沟景区,对周边农户居住区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实践活动。

(图为葡萄沟景区大门)
走进葡萄田:触摸种植智慧与劳动温度实践团率先走进葡萄沟景区的葡萄种植园。葡萄沟种植着无核白、马奶子、玫瑰香等上百种葡萄,品类繁多。每年葡萄成熟季节,不同品种的葡萄挂满枝头,景色十分壮观。藤蔓交错间,晶莹的葡萄累累垂挂,令成员们震撼不已。

(图为葡萄沟种植园内成熟的葡萄串,晶莹剔透的果实挂满藤架)
团队重点了解了葡萄品种培育、灌溉及晾晒等核心种植技艺,从维吾尔族老乡的讲述中,系统学习了坎儿井灌溉的千年智慧与葡萄干晾晒的传统传承。“老乡们用最朴素的语言,讲出了葡萄种植背后的艰辛与坚守。”实践团成员肖紫心表示。农户们热情洋溢、绘声绘色的讲解,即使语言表达有限,也生动展现了他们世代积累的智慧——从如何顺应天时调整灌溉,到巧用地形搭建葡萄晾房锁住风味,成员们仿佛亲见其景,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农艺的精妙。

(图为维吾尔族老乡向团队成员讲解葡萄干晾晒方法)

(图为新疆地区的坎儿井)
聚焦文旅融合:探寻产业发展新路径实践团的脚步,在葡萄沟的晨光与暮色里丈量着产业与文化的交织轨迹。葡萄文化长廊的墙上,一组对比照片尤为打眼:左边是2010年农户蹲在路边守着麻袋卖葡萄干的场景,右边是如今的同一位置,农户穿着民族服饰,笑着给游客递试吃品尝,身后的招牌还写着“带着葡萄香的家访体验”。长廊尽头的民俗展厅里,维吾尔族老艺人正在教游客用葡萄藤编小篮子,藤条翻飞间,老艺人念叨着:“葡萄藤韧,能编筐;文化也韧,能串起日子和游客的心。”
实践团的成员们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些细节——当葡萄干不再只是“农产品”,而成为承载地域记忆的“文化载体”;当农户不再只是“种植者”,而成为文化的“讲述者”,葡萄产业与文旅,便在这藤蔓的缠绕里,长成了一棵相互滋养的参天树。

(图为葡萄沟景区文化长廊)
浸润民俗文化:感受传承力量与青春担当除产业调研外,学习维吾尔族传统葡萄文化民俗知识是实践团的另一重要任务。在景区民俗区域,成员们通过走进王洛宾音乐艺术馆,聆听《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经典民歌,感受音乐与葡萄文化的交融;走访达瓦孜民俗风情园,体验高空走绳等传统技艺表演;探访青蛙巷特色街区,深入了解维吾尔族与葡萄相关的节庆、手工艺及饮食文化。“从葡萄架下的民俗故事,到代代相传的种植技艺,再到今日鲜活的民俗体验,文化的生命力就藏在这些细节里。”实践团成员乌力凡感慨道。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民族精神的纽带。
两天的实践如一阵热风掠过葡萄沟,却在学子们心里播下了种子。“来时想找的‘答案’,走时才懂——土地和人民早就把答案写在了藤蔓上、民俗里。”实践团负责人马晨儿说,未来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青春的根系,也像葡萄藤一样,扎进祖国需要的地方。

(图为三下乡团队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