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筑绿:六双手托举的春天
——“梭梭青苗护民勤”美丽中国实践团人物专访
腾格里沙漠的边缘,民勤像一枚被风沙啃噬的邮票,死死贴在西北的版图上。风沙肆虐、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给当地居民带来无尽的困扰。在这片土地上,治沙不是选择,是生存的本能。而在治沙基地那片跳动的灯火里,有六个普通人正用双手与风沙对弈——他们的故事,是刻在沙砾里的史诗,也是写在大地上的诗行。
一捧炭火,焐热寒夜的坚守
潘叔是镇上首位自愿加入治沙队的本地人。他的坚守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藏在添煤时的轻手轻脚里,躲在巡逻时的低声念叨中。寒冬腊月的凌晨3点,当帐篷里的呼吸声渐匀,他总会裹紧棉袄起身,借着月光往取暖炉里添炭。火星子在炉口跳了跳,映亮他满是皱纹的脸——这双手曾在田埂上劳作了大半辈子,如今握着炭铲的力道,仍像当年侍弄庄稼时那样沉稳。碰上熬夜整理素材、复盘当日工作的同学,他会轻声念叨:“娃,别熬啦,明天还得干活哩,早早睡。”
“听他们讲大学里的事,比吃蜜瓜还甜。”潘叔的皱纹里仿佛盛满了阳光,那些关于社团活动、课堂趣事的絮叨,在他听来都是治沙苦旅中最甜的调味剂。潘叔虽不是种树的主力,却有着温暖的底色,让一群来自高校的年轻人在异乡沙漠中,也能感受到“家”的温度。当年轻志愿者说“潘叔的灯亮着,就不怕黑”时,潘叔便明白,有些坚守,从来无需言说。

一身风沙,顶起千钧的担当
小祥哥与治沙基地的缘分,起始于一条裹挟着沙味的招募信息。四月,戈壁滩仍覆着薄霜,他拖着行李箱来到基地门口,抬眼便见帐篷桩在狂风中摇晃,恰似一群没断奶、无助瑟缩的孩子。小祥哥的笔记本,是基地的“百宝账”,密密麻麻记着“家底”:32顶帐篷拉链的顺滑程度、17处线路接口的检修时间、志愿者们的饮食禁忌,事无巨细。沙尘暴肆虐那日,沙粒灌进本子,字迹被晕染得模糊,可最后一行“直播棚设备已加固,人数齐”依旧清晰可辨。
如今,他手掌的茧子磨得锃亮,却能精准感知帐篷桩的细微松动。“瞧这根桩,上次大风歪了半寸,现在扎得稳稳当当。”他轻拍围栏上的铁丝,声音里满是自豪,宛如战士清点战利品。他走路习惯前倾,似随时准备迎风而上;而当目光掠过基地外围新冒的绿意,脊背瞬间挺得笔直,那些曾经摇晃的帐篷桩,已化作比沙棘更坚韧的锚,深深扎进这片土地。

两抹亮色,暖透戈壁的日常
橙子姐与圆子姐,带着对土地滚烫的热爱,怀揣着对“十个勤天”的深切向往,一路奔赴治沙基地。她们恰似两株生机勃勃的向日葵,把满心的热忱深深种进这片荒芜沙漠,让温暖如繁花般在这片土地上肆意绽放。每当有志愿者到来,她们总是热情主动地迎上去,有条不紊地安排食宿。“沙地走路慢些,小心别崴了脚”,圆子姐的叮嘱轻柔又贴心,比防晒霜更能抵御烈日的炙烤;“渴了就拿水,别客气”,橙子姐的关怀质朴又温暖,比清凉的矿泉水更能滋润干涸的心田。琐碎繁杂的事务,在她们的悉心打理下变得井井有条,她们就像两只不知疲倦的小陀螺,脸上却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
站在初具规模的梭梭林边稍作歇息,她们望着远处挥锹种树的忙碌身影,脸上洋溢着温暖而满足的笑容。那些被她们精心打理的琐碎日常,宛如为沙漠远征者系紧的鞋带,让每一个前行在治沙路上的脚步都更加稳健有力。
两颗真心,焐开荒漠的春天
一位从八百里秦川的黄土塬上风尘仆仆地跋涉而来,一位自繁华广州的霓虹灯影中辗转奔赴——金阿姨与程阿姨,两位年龄相加逾130岁的老人,在治沙基地的厨房里不期而遇,将那平凡的烟火气,酿成了世间最动人的诗篇。“年纪大了咋就不能折腾?”金阿姨择菜的手稳健而有力,每一根菜叶在她手中都显得格外听话。出发前,亲友们都苦口婆心地劝她“年纪大了,别再瞎折腾”,可她偏倔强地把路线图折成小巧的方块,像珍藏宝贝一样塞进衣兜。72岁的程阿姨,人生经历更是如传奇般精彩。她从广州出发,一路悠然领略了云南的风花雪月,又毅然徒步穿越敦煌戈壁四天,最终坚定地将脚步停在了民勤:“想做的事,一刻也等不得,当下就是最好的时候。”
厨房的案板前,她们一个刀工利落如飞,一个灶火掌控得恰到好处。聊起各自曲折的来路,她们总忍不住感叹:“咋没早点相见。”当被问起为何来到这里,金阿姨朴实地说:“就想为治沙的孩子们做点啥,能让他们吃口热乎饭,我就开心。”她们如同两株并生的老梭梭,根系在地下紧紧相缠,用行动向世界宣告:对家园的爱与奉献,从来都与年龄无关,银发亦可书写壮丽的绿洲传奇。

一片新绿,丈量奉献的刻度
这些守护者或许未曾留下惊天动地的功绩,但他们的无私奉献,早已镌刻进治沙基地的岁月年轮之中:那是潘叔添炭时迸溅的火星,是小祥哥笔记本上洇染的墨迹,是橙子姐与圆子姐相视一笑的温暖,是金阿姨与程阿姨灶台间飘出的饭菜香气。他们以坚守向世界宣告:治沙远不止于植树造林,那些默默托举着种树人的温情与担当,本身就是最坚韧的根系,最深沉的绿意。当千万双这样的手一同伸向沙漠,荒芜必将退却,而春天,永远会为执着者奔赴而来。

风沙依旧不紧不慢地吹着,裹挟着沙砾,模糊了远方的视野。但只要这些身影还在坚守,民勤的春天便会循着他们的足迹,更早地到来。
撰稿:倪凡萍
摄图:任冰冰
初审:任冰冰
复审:张静、后玉良
数字经济商学院“梭梭青苗护民勤”美丽中国实践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