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淮北师范大学“聚焦百村支书——耕耘与希望交织的振兴之路”实践团成员两人,顶着盛夏的烈日走进安徽省阜阳市陈林村,围绕乡村振兴主题与村支书展开了一场深度访谈。此次实践通过面对面交流,探寻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发展的实践路径,记录下乡村治理中那些充满烟火气的鲜活经验。
访前筹备:锚定特色,细化访谈方案
为让调研更具针对性,实践团提前做足了功课。成员们通过阜阳市农业农村局官网、地方政务公开平台等渠道,仔细梳理陈林村的基本情况:这个以传统种植业为基础的村庄,近年来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成效显著,从曾经的发展滞后村逐渐蜕变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典型。 结合学校设计的“百村支书”实践访谈大纲,团队聚焦“村集体经济培育”“村民参与治理机制”等核心问题,反复调整形成个性化采访提纲。他们特意加入了关于合作社运营模式、积分制实施细节等贴合村庄实际的问题,确保访谈内容能精准触及陈林村发展的关键节点,避免泛泛而谈。
深度对话:解码乡村发展的“实干经”
在陈林村村委会,实践团与村支书的访谈持续了近两小时。一进门,墙上悬挂的各类制度牌便吸引了实践团成员的目光,《村级为民服务代理室常态化建设》《双庙镇村级便民服务站管理制度》等文件整齐排列,清晰列出了服务流程、岗位职责等内容。村支书介绍,村里的为民服务代理室已实现常态化运转,村民办理医疗保障、务工证明等事务不用再跑镇里,村干部轮流坐班全程代理,每年能为村民办上千件实事。 谈及村庄发展,村支书从“破解集体经济空壳化”娓娓道来:“2019年村里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整合零散土地200亩种植高附加值蔬菜,通过与县城超市签订直供协议,当年就实现集体增收12万元。”他边说边拿出合作社的台账,上面详细记录着种植品种、产量、销售渠道等信息,每一笔都清清楚楚。 村里同步推进的“积分制”治理模式也成效显著。村支书解释,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可获得积分,积分能兑换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刚开始大家不太信,觉得是形式主义,后来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都主动参与进来了。”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曾经的垃圾死角变成了整洁的小巷,乱堆乱放的杂物被有序清理,村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 访谈中,村支书多次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搞发展不能拍脑袋,得挨家挨户听意见。比如建文化广场时,我们开了5次村民代表会,最终确定在闲置地块建设,既节省成本又方便群众。”实践团成员认真记录着这些细节,拍摄了村支书展示合作社台账的场景,以及村委会墙上各类为民服务的制度文件,留存下真实的素材。
实践启示:基层担当点亮振兴之路
“村支书的每一句话都透着‘实’字——发展产业讲数据,治理村庄重民意。”实践团成员表示,此次访谈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有“想干事、能干事”的基层带头人。 陈林村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从集体经济薄弱到“抱团发展”增收,从村容杂乱到环境整洁,每一步都离不开村支书带领村民的实干奋斗。那些墙上的制度、合作社的台账、村民的积分,都是乡村振兴最真实的注脚。 实践团成员坦言,这次走访让他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每一份为民服务的承诺里,落在每一次脚踏实地的行动中。而像陈林村支书这样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带头人,正是点亮乡村振兴之路的一盏盏明灯。 离开陈林村时,夕阳洒在整洁的村道上,为民服务代理室里还能看到村干部忙碌的身影。实践团成员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返程,他们知道,这次访谈不仅记录了一个村庄的振兴故事,更让他们读懂了基层担当的分量,也为自己未来的学习和实践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