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旧址到乡村课堂:淮北师大学子创新传承红色基因
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组织“薪火照皖北·红烛育童心”实践团队赴濉溪县开展红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7月21日到28日,通过为期一周的实践,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调研、红色支教、影像创作等形式,让青年学子在革命老区接受精神洗礼,为乡村教育注入红色动能。
在濉溪县临涣镇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团队成员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实地参观了当年简陋的作战指挥部和电报房等历史场所。斑驳的木桌、泛黄的作战地图、老旧的通讯设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参观过程中,一对专程从山东赶来的年迈夫妇主动与队员们交流。老先生抚摸着展柜里的文物,深情回忆道:“我们这代人是在小推车精神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今天再次看到这些实物,仿佛回到了那个全民支前的火热年代。”老两口的讲述让在场队员无不动容。这些看似简陋的办公用品,见证了一场伟大战役的运筹帷幄。当年革命先辈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依靠人民群众的小推车推出了胜利。团队成员们凝视着展馆内复原的历史场景,动情地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要把这种精神转化为教育扶贫的实际行动,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生机。”
走进双堆集烈士陵园,实践团队全体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的鎏金大字,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淮海战役那段烽火岁月。据陵园负责人介绍,这里长眠着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牺牲的6892名革命烈士。当年中原野战军经过23天浴血奋战,全歼国民党军黄维兵团12万余人,创造了“随战随补、耕战互助”的经典战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战役期间共动员130万支前民工,用小推车推出了这场伟大胜利。队员们在纪念碑前整齐列队,敬献鲜花并默哀致敬。
在濉溪县第一实验小学与双堆集小学,团队开设了特色红色课堂。通过“我给烈士写封信”书信比赛、“小推车精神”情景剧排演等活动,让200余名小学生在互动中感悟革命精神。同时,团队还为当地教师举办3场教学培训,开发《皖北红色故事普通话双语音频课》,助力红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看到孩子们认真书写给革命先辈的信件,我深刻体会到红色基因传承的意义。”带班老师李春华说。为扩大教育覆盖面,团队还制作了《皖北红色记忆》微纪录片和系列短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让红色故事传播更广。
为深化实践成效,团队成员坚持白天走访调研、晚上总结提升。团队队长表示,我们不仅要当红色故事的倾听者,更要成为传播者。返校后将组建“红烛宣讲团”,通过校园巡讲、微课录制、短视频创作等形式,把皖北大地上的革命故事转化为生动教材,让红色文化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活”起来、“火”起来。
此次活动是专业实践与思想教育的深度融合,活动充分发挥师范生专业特长,构建了“红色基因+教育扶贫”的创新模式。后续将通过组建宣讲团、开发红色课程包等方式,持续扩大实践成果。学校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体系,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中锤炼本领,让红色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通讯员:张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