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淮师学子走进徐林村:用爱发力,助力留守儿童成长“加速跑”

    2025-08-07    阅读: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童心筑梦·薪火乡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守护团
  
  据民政局2024年底数据,全国留守儿童总量超600万,虽较往年有所下降,但仍呈百万级规模。这一群体仍是我国儿童保护的重点对象。为积极响应国家专项行动计划,2025年7月16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童心筑梦·薪火乡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守护团走进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徐林村,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灵璧剪纸非遗体验、淮海战役红色教育等系列活动,为30余名留守儿童送去温暖与关怀,助力他们筑牢心理防线,传承文化基因。
  心理健康宣讲:游戏化互动,打开心灵之窗
  为筑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防线,守护团成员们化身“心灵守护者”,走进徐林村,精心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健康宣讲活动。团队负责人张莹莹以“情绪管理”为主题,借助趣味动画、互动问答等多元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解读心理知识,并设置“心灵树洞”环节,为孩子们提供安全倾诉空间,鼓励他们写下心底话语。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成员们耐心倾听孩子们对远方父母的思念、对未来的迷茫,用温暖的拥抱和真诚的回应化解他们的孤独。为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团队精心准备了图书、益智玩具、运动器材和健康零食。宣讲结束后,成员们与孩子们一同跳皮筋、踢毽子、拼拼图,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孩子们稚嫩的脸庞上绽放出纯真的笑容。这场知识和陪伴的双重滋养,为留守儿童的心灵注入了成长力量,更用行动诠释了“青春护航,童心不孤”的深刻内涵。

  图为成员们在为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宣讲,并与孩子们沟通交流。丁嘉敏摄
  灵璧剪纸体验:非遗润童心,文化传薪火
  守护团以宿州灵璧剪纸为载体,带领留守儿童开启了一场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教育的融合之旅。灵璧剪纸钟馗作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钟馗捉鬼”的民间传说为核心,通过阴刻阳刻交替、多层叠加的技法,将钟馗从出生苦读到斩妖除魔的传奇一生浓缩于方寸间,包括其“寓美于丑,丑而不恶”的独特风格。
  活动中,团队成员张雨轩以“钟馗斩妖”剪纸作品为切入点,向孩子们讲述钟馗不畏强暴、守护正义的故事,并引导他们用剪刀剪出“钟馗持剑”“小鬼退散”等生动图案。当孩子们看到红纸在指尖化作威风凛凛的钟馗时,团队成员王璐瑶适时提问:“你们知道钟馗为什么不怕鬼?”孩子们回答道:“因为他勇敢!”“因为他要做对的事!”这场沉浸式体验不仅让非遗文化在童心中生根,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了惩恶扬善、勇敢担当的价值观。活动尾声,30余幅作品拼成“正义之盾”主题墙,留守儿童豪豪举着自己剪的“钟馗护村”说:“剪纸让我知道了家乡的文化有多厉害!”

  图为成员们陪同孩子们一起进行“钟馗斩妖”主题剪纸。孙佳敏摄
  淮海战役纪念馆之行:红色精神激扬童志
  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青少年爱国情怀,7月19日,守护团带领徐林村10余名留守儿童走进淮海战役纪念馆,通过“实物观摩+故事宣讲”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让红色历史“活”起来、“传”下去。在纪念馆内,团队成员们依托“战前形势”“战役实施”“人民支前”等主题展区,引导孩子们近距离观察锈迹斑驳的步枪、支前民工的独轮车、泛黄的家书等珍贵文物。活动尾声,孩子们在纪念碑前凝神驻足,久久不愿离去,专注聆听讲解员讲述革命先辈的英勇故事。这场融实物、故事与互动于一体的红色教育,让历史鲜活可感,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种下传承红色精神的信念火种。

  图为纪念馆内支前民工独轮车展陈,定格历史荣光。王璐瑶摄
  据悉,“童心筑梦·薪火乡传”守护团通过心理健康宣讲、灵璧剪纸非遗体验、淮海战役红色教育等多元实践,为徐林村留守儿童提供情感关怀、文化浸润与精神引领,以青年担当筑牢乡村儿童成长防线,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自信、坚韧与爱国精神的种子。守护团负责人张莹莹表示:“我们将持续关注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用青春力量守护每一颗童心的成长。”
  (通讯员 王璐瑶 张莹莹 张雨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