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法治精神彰显着现代社会的规则意识,当二者在乡村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年7月上旬,巢湖学院“生态法治科普,共绘绿色乡村新图景”宣讲团在铜陵市义安区乡村开展的古树名木保护普法活动中,以“法治+生态”的创新实践给出了答案。
古树保护遇难题:古树名木保护“情深法浅” 凤凰山村的省级名木“相思树”已有数百年历史,村民们对其深厚情感,却缺乏依法保护的认知。“我们祖祖辈辈都爱护这棵树,但不知道砍树、移树还会违法。”一位村民的困惑反映出普遍问题。宣讲团通实地调研发现,尽管《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已实施数月,但九成村民对具体条款并不了解,古树保护仍停留在情感自发阶段,亟需法治力量的介入。

图为宣讲团成员在对凤凰山村村民进行走访调研时拍摄。袁娜 供图
法治赋能古树保护:让法律条文“活”起来 如何让法律条文走进村民心里?宣讲团以“乡土化”方式破题。他们以凤凰山村“相思树传说”为素材,编排情景短剧,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中“禁止擅自移植、损毁古树”“违者需承担法律责任”等条款融入剧情。剧中,游客欲在古树上刻字留念、攀爬古树,村民及时制止并普及法律知识,最终众人达成共识,共同守护古树。生动的表演、熟悉的方言,让村民直观感受法律红线不可逾越。

图为宣讲团成员在为村民进行案例宣讲时拍摄。李姗姗 供图
“以前觉得保护古树就是‘别乱砍’,现在才知道还有这么多规定。”村民张大爷观看短剧后感慨。为让普法更接地气,团队设计“树形宣讲卡片”,逐条解读法律要点,还设置互动问答环节,强化村民记忆。

图为宣讲团成员开展“古树法规我来答”活动时拍摄。李姗姗 供图
碰撞后的融合:从“情感保护”到“法治守护” 法治的介入不仅加深了村民对古树的情感,更赋予保护行动新内涵。活动结束后,村民自发在横幅上签名立誓;金凤村新悬挂的古树保护宣传牌上写满了村民的承诺。“古树是村里的宝贝,现在更是法律保护的‘重点对象’,我们得好好守着!”村民王大姐的话道出众人心声。

图为村民们与宣讲团成员的合影留念。李姗姗 供图
从千年古树的年轮中,能读出历史的厚重;从法治保护的实践中,能看到文明的进步。这场古树名木与法治的碰撞,最终融合为“情感+法治”的双重保护机制。巢湖学院学子用青春智慧搭建桥梁,让法治精神在乡土文化中生根发芽,为古树名木的永续留存注入持久力量。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新篇。当法治阳光照耀每一片古老的绿叶,乡村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通讯员 万一彤 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