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11日,湖北医药学院“普爱·薪火相传”暑期社会实践队12名成员,怀揣医者仁心与青春热忱,深入湖北省丹江口市石鼓镇完全小学,开展“探索中国·文学启蒙”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充分发挥医学院校专业优势,将医学启蒙、健康科普、家国情怀教育有机融入乡土课堂,为该校150余名乡村儿童精心烹制了一场知识与关爱的“夏日盛宴”,在服务乡村教育、助力儿童成长的生动实践中,深刻体悟医者初心,砥砺青春担当。
根植乡土:在认知家园中厚植家国情怀实践队将“探索中国”的宏大主题落于孩子们熟悉的家园热土。在四年级教室,队员杨皓婷以“一滴水的旅程”为引,借助PPT和大幅中国地图,生动讲述南水北调工程的壮阔图景。“看,这库清水从我们丹江口出发,跨越1276公里,最终滋养着北方7900万同胞。”她深情的话语,让孩子们理解了家乡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当展示库区移民搬迁的历史影像时,来自移民家庭的李晓慧眼眶湿润却坚定地说:“奶奶常说,老房子沉在了水底。但想到能帮到那么远的北京人,值了!”教室里响起持久掌声,朴素的奉献精神深深触动了每个孩子。实践队摒弃“填鸭式”教学,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校园旁的葫芦地。队员向俊杰引导孩子们俯身触摸叶片脉络,轻嗅叶片清香,“这就是养育我们的土地,是我们生命的根基。”孩子们好奇地观察本地常见植物。

图为实践队队员带领小朋友观察葫芦。严庆 供图
回到教室,队员们指导孩子们将采集的叶片精心拓印在帆布袋上。王小丽高举拓印着枫杨叶的作品,兴奋宣告:“我要把石鼓镇的‘夏天’和‘绿色’永远带在身边!”这堂生动的乡土课,悄然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热爱家乡、心系家国的种子。

。
图为实践队队员讲解探索中国课堂。严庆 供图
经典启智:在文化浸润中感悟责任担当 实践队队员裴光耀将古老的《诗经》篇章与现代生活、乡土农事巧妙链接。指着PPT上金黄的稻穗图,他解读“七月在野,八月在宇…”,来自石鼓镇的张子浩恍然大悟:“原来我爷爷唱的那些山歌调子,和几千年前的诗经这么像!都是唱庄稼人的日子。”时空共鸣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倍感亲切。“中国故事会”上,队员向俊杰利用丹江口历史变迁图片,深情讲述库区人民特别是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故事。他话锋一转,引入《大医精诚》经典段落,结合古代名医与现代抗疫英雄的图片故事,阐释“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仁心与“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仁术。五年级的周明在笔记本上工整写下:“原来爱国爱家,当医生救人,都要有奉献的心。”而在文学上写作课中,队员杨皓婷给出温暖指引:“写写村口那棵为你遮风挡雨的老槐树”,“画记忆里妈妈煮的最香的那碗汤”。11岁的留守儿童王梦琪在作文中写道:“暑假第一天,奶奶给我炖了香喷喷的鱼汤。她说,远方的爸妈就像医生一样在照顾别人,很辛苦。我喝着汤,觉得它暖暖的,好像能把我的想念带给他们…”这些饱含童真与深情的作品,被精心布置在“乡情·心声”主题展板上。在场的老师感慨道:“这些作品,是孩子们心底最纯净的声音,是对家园最深沉的爱。”

图为学生展示在葫芦上绘画的作品。严庆 供图
在实践熔炉中淬炼青春本色 活动并非一帆风顺。队员汪雨凡坦言:“备课到凌晨是常态,但当那个总是沉默的汪佳玉,红着脸跑来问我‘哥哥,我以后也能当医生吗?’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力量。”突遇暴雨,原定户外运动会被迫调整。队长向俊杰临危不乱,迅速组织队员在教室开辟“健康加油站”,利用有限空间开展趣味室内运动和健康知识问答,孩子们的热情丝毫未减。
石鼓镇完全小学顾校长高度评价:“湖北医药学院的同学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和欢乐,更是在孩子们心中点亮了一盏灯,照亮了他们对健康、对未来的向往。这种互动与影响,正是社会实践最宝贵的价值。”实践队队长向俊杰也总结道:“‘普爱·薪火相传’不仅是我们实践队的名字,更是我们作为医学生的精神内核。今天,我们将医学的星火带到石鼓镇,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同时,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也深深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服务基层、守护人民健康的青春志向。这簇从校园燃向乡土的‘普爱’之火,必将生生不息。”(通讯员 向俊杰 蒙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