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临沂大学春风“化”雨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安徽凤阳小岗村。在炎炎夏日里,实践团成员通过聆听前辈讲座、参观纪念馆及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深入感悟大包干精神与沈浩同志的革命精神。此次活动让实践团得以深入研习“敢闯敢试、扎根奉献”的精神内核,立足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深挖红色文化富矿,在多方面提供了具有建设性的创新方案。系列实践中,实践团以青春力量激活改革创新精神的时代价值,用实际行动延续红色血脉,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7月21日,实践团成员采访了党委副书记严永兵,他讲述到:1978年,安徽小岗村18位村民以按下红手印的方式,率先实行大包干,由此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此后,在改革精神指引下,小岗村持续探索发展路径:从解决温饱问题起步,逐步推进土地流转、培育特色产业,进而以沈浩精神为引领启动“二次创业”,稳步迈向乡村振兴,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性缩影。
接着,实践团成员采访义务调解委员会队长李学忠。他说:“尽最大能力为社会做好事、干实事”,而这份精神也转化为老区干部群众脚踏实地谋发展的动力。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而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干实事”。当地干部表示:“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是一锤一锤敲出来的。”这份实干嘱托与红色基因,正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基石与最持久的动力。
2025年7月21日,实践团成员来到村里的养老食堂,坐在老人身边,认真倾听他们讲述小岗村的发展变迁。队员俯身询问细节,在互动交流中记录下鲜活的乡村故事,也从老一辈的讲述中,更真切地理解了小岗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
2025年7月21日,实践团成员走进小岗村蒸谷米公司,目光被自动化生产线上流转的稻谷吸引。他们围坐在蒸谷米公司会议室的长桌旁,专注聆听公司负责人讲述产业发展历程。他们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企业从初创到规模化经营的关键节点,在详实的讲述中理解特色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
2025年7月22日,实践团成员在沈浩纪念馆内驻足,目光聚焦于展柜中那组按满红手印的珍贵史料。她们仔细端详着泛黄纸页上清晰的指印痕迹,在无声的凝视中感悟当年小岗人“敢闯敢试”的改革勇气。
2025年7月22日,实践团成员走进小岗村盼盼食品的展示厅,目光被陈列架上琳琅满目的产品样品吸引。从经典的膨化食品到创新的健康糕点,各式包装精致的食品有序排列,他们在与展品的无声对话中感受企业产品迭代的创新活力。墙上的照片与文字展板勾勒出企业扎根小岗的发展轨迹。他们驻足在记录着生产线关键节点的图文前,轻声交流着展板上的故事,在岁月的印记里体会企业与乡村共生共荣的深厚联结。
2025年7月23日,临沂大学春风“化”雨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小岗村开展田间劳动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入农田参与除草作业,在亲身体验农耕劳作中感悟“小岗精神”的时代内涵。活动中,他们在当地农户的指导下,俯身除草。尽管天气炎热,队员们始终保持积极状态,分工协作,使田间面貌焕然一新。
此次劳动实践是实践团参与三下乡的重要环节。通过亲身体验农耕劳作,他们不仅体会到了农业生产的辛劳与不易,更深刻理解了小岗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精神的实践根基。他们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把在田间地头收获的感悟转化为奋斗动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传承好、发扬好小岗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
2025年7月23日,实践团成员坐在博士答疑解惑论坛的席位上,目光投向发言席上的雷松林博士。一位成员道出心中的疑问:“雷博士,您长期研究乡村特色产业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结合模式,能否结合小岗村的实践,谈谈如何让学术研究更精准地对接乡村企业的技术需求?”在专注的问询中,展现出青年学子对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深入思考。
2025年7月24日,实践团成员站在小岗村直播带货基地的镜头前,手中举着包装精美的当地特产。一位成员对着屏幕笑意盈盈,眼神里满是热情:“大家看这里,这是小岗村的特色……”他们不时回应着弹幕里的提问,在与网友的互动中,让小岗村的好物顺着网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2025年7月24日,实践团成员整齐站立在党旗前,右手紧握成拳举过肩头。领誓人声音洪亮,带领大家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铿锵有力的誓言在室内回荡,他们凝视着鲜红的党旗,眼神坚定,在庄重的仪式中重温入党初心,更坚定了传承改革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