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怀揣着一颗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之心,前往宜昌市秭归县屈原祠“芈绣馆”,拜访三闾刺绣非遗传承人乔贵荣,了解三闾刺绣文化底蕴,体验刺绣魅力,感受一针一线里的衷情。
7月8日9点,调研团队成员来到了乔贵荣老师的工作室,宽敞明亮的工作室里乔贵容老师正在专心致志进行着刺绣技艺中的挑花,质地均匀的平纱布料绷紧在绷框上,一针一线在布料上穿过,动作秀美儒雅。绣馆里还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绣品,绣品线条繁复,纹饰对称,带有浓厚的楚文化色彩。

图为乔贵荣老师正在进行挑花。乐文俊 通讯员摄
乔贵荣老师知晓调研团队的来意,表现出对团队的欢迎。乔贵荣老师向调研团队讲诉了三闾刺绣的历史与文化,从老师的讲解中,团队知晓三闾刺绣是起源于汉代的民间刺绣技艺,以湖北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一带为核心传承地。该技艺成熟于明清时期,盛行于晚清民国阶段,现存针法仅挑花、课花、斗花、掇花、平绣等十余种,技法包含绣花、彩绣、贴布绣、立体掇绣四大类。其纹样构图遵循对称均衡法则,题材涵盖端午龙舟、双龙抢珠等百余种楚地民俗符号。团队成员对刺绣的技艺和技法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出想尝试刺绣的想法,乔贵荣老师欣然同意,邀请和指导调研团队成员进行刺绣创作。团队成员在体验过程中发现刺绣并非简单好上手,在穿针步骤,难倒了不少成员,乔老师言:“三闾刺绣,一针一线诉衷情。起初艰难乃常事,慢慢用心就会水到渠成。”经历了半个小时,刺绣作品初露轮廓,团队深刻理解了三闾刺绣绣的不仅仅是绣品,而是对这项技艺的坚守保护传承之情。


图为乔贵荣老师指导团队成员。乐文俊 通讯员摄
乔贵荣老师对团队成员的指导是当今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老一辈的传承人将自己一生的技艺传承给一代又一代后辈。在薪火相传中,非遗技艺不断创新发展,作品越来越精美,诉说着传承人的坚守奉献之情,也正是这份坚守之情,中华5000多年文化传承不息。
在“芈绣馆”采访调研中,乔贵荣老师表达了非遗当代发展的艰难和传承的通病:工业化取代了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人们了解非遗的途径虽然变多,可是愿意坚守这份技艺的人慢慢在变少。听到这里,调研团队也表示对当今现状的痛心,但团队相信非遗文化的传承依然不会间断,因为迷途的终点终会重现光明。
在采访的最后,乔贵荣老师自己表达了对当代青年的寄语:希望当代的青年可以好好的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让三闾刺绣融入当代生活,让更多人可以触碰和领会这一针一线里的情感。这份寄语也是调研团队来到这里的目的,希望非遗不是历史书上的文字,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受情感的生命,它将融入现代生活,被更多人知晓,在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路上,调研团队也将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和乔贵荣老师的合影。乐文俊 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