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木雕:刀刻楚风传屈韵,木载江声越千年
峡江木雕,作为流传于长江三峡流域的传统民间技艺,展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巴楚时期,发展历程与峡江地区的航运、渔业及民俗生活紧密相连。早期,峡江木雕主要用于生产生活,如船木雕刻和建筑木雕;随着楚文化的浸润和屈原文化的影响,逐渐融入诗词意境、神话传说等元素,从实用工艺演变为兼具观赏与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湖北秭归气候宜人,盛产樟木、檀木、柏木、黄杨等优质木材,为峡江木雕技艺的传承提供了宝贵资源。而当地出土的铜凿、刻刀等木雕工具,将峡江木雕的起源推至至少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
7月7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前往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祠,探访峡江木雕,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志华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了峡江木雕的历史,感受到其与屈原文化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意义。
初抵峡江木雕工作室,团队成员被这隐藏在屈原祠中的小店所惊艳。一进门,便被满室的木雕作品吸引。这些作品如同沉默的叙事者,在光影中各据一方,铺陈着峡江的故事。刘志华老师坐在工作台前,仿佛与木雕作品融为一体,灵魂共振。
刘志华老师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式刻刀:平刀用于铲平木料、修光表面;圆刀刻出弧形沟槽,表现衣纹、水流;斜刀刻画棱角、纹理;三角刀则用于精细纹饰,如兰草叶脉、船纹等。
刘志华老师向团队成员展示了木雕的雕刻技法。刘老师俯身按住木坯,拇指顶紧平刀,刀刃斜切入木,一旋,卷起细屑。换圆刀,手腕轻转,凿出弧形凹槽。再换三角刀,指尖微颤,挑出叶脉纹路。停手,吹去木屑,眯眼端详,再执刀,沿木纹补刻两刀,衣袂褶皱渐显。直腰,取毛刷扫净木台,换另一把刻刀,俯身继续。刘老师行云流水的动作,令团队成员屏息凝视,仿佛时间静止。每一刀落下,都是对峡江木雕技艺的致敬;每一刀起落间,都蕴含着对屈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刘志华老师的眼神专注而深邃,仿佛在与木头对话,将千年的楚风与屈韵,通过这一刀一刻,娓娓道来。
雕出兰芷纫秋兰,木上犹存屈子言。刘志华老师热情地向团队成员介绍峡江木雕。身处屈原故乡,耳濡目染,屈原故事和作品成为他最常雕刻的题材,也是灵感源泉。他详细介绍了《归来》和《我哥回》这两件融合屈原文化的木雕作品。
《归来》灵感源自屈原投江后,被神鱼化作的龙驮回秭归的传说。作品中,屈原站在龙背上,衣袂飘飘,怀抱长剑,昂首挺胸,目视远方,仿佛感慨故乡山河变化。细节处,胡须、眼睛、头发、脸部肌肉纤毫毕现,额头皱纹、眉骨、眉毛、胡须根根分明,飘逸如真。刘老师表示,创作《归来》是希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能够归来。
《我哥回》中,屈原面部消瘦,怀抱长剑,昂首挺胸,目视远方,若有所思。不远处的树枝上,一只鸟代表着屈姊所化的杜鹃鸟,陪伴着屈原。传说屈原投江后,其妹悲愤撞碑而死,化为杜鹃鸟,泣血悲鸣“我哥回”,呼唤屈原回家。刘老师据此传说创作了《我哥回》。
峡江木雕也走上了传承与创新之路。老匠人常说“刀要顺木纹走”,这何尝不是传承的隐喻?年轻手艺人接过刻刀,掌心温度与前辈重合,刻下的却不只是重复的纹样:他们让屈原的衣袂拂过三峡大坝轮廓,让龙舟浪痕里藏进二维码线条,在柏木清香中混入现代生活气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刘志华老师在采访中强调:“峡江木雕的传承最重要的是创新。”面对市场有限等问题,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峡江木雕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原来,传承并非将技艺锁进玻璃柜,而是让每一刀既刻着过去,也向着未来。当老樟木纹路里既见楚骚墨痕,又见当下天光,这门手艺便真正活成了峡江的水——奔涌千年,依旧新鲜。
团队成员坚信,峡江木雕不仅承载楚地历史与文化,更将在现代社会舞台上绽放新光彩。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峡江木雕能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融入更多现代元素,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这份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通讯员宋慧姿)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