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乡音渐远,童声清朗:托管所里的普通话推广实践

    2025-08-07    阅读:
    来源:作者:杨晴然

乡音渐远,童声清朗:托管所里的普通话推广实践

在暑期儿童托管所里,一场关于语言的蜕变正在悄然发生。2025 年 7 月 9 日至 15 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 “向党于心,实践于行” 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与 “舞韵芳华,实践筑梦” 志愿服务队,将普通话推广融入三下乡实践,在孩子们心中播下 “说标准话、做文明人” 的种子,让规范语言成为连接乡村与世界的桥梁。

一、课堂创新:让拼音字母跳起舞来

“小朋友们,跟我一起念‘b—à— 爸’,嘴巴要像吹小喇叭一样圆圆的!” 志愿者手持卡通拼音卡片,站在托管所的黑板前示范发音。考虑到孩子们多习惯用方言交流,队员们特意设计了 “拼音律动课”—— 将声母、韵母与手势动作结合,比如念 “sh” 时抬手模仿刷牙,读 “x” 时手指比成剪刀状,让抽象的拼音变得可触可感。
 
“舞韵芳华” 服务队的队员们发挥艺术特长,把《拼音歌》改编成节奏明快的童谣,配上自编的拍手舞。“单韵母,六兄弟,a o e i u ü,张大嘴巴 a a a,嘴巴圆圆 o o o……” 孩子们跟着旋律晃动身体,在蹦跳间记住了发音要领。托管所里的留守儿童乐乐,起初总是把 “老师” 说成 “老丝”,在志愿者手把手纠正口型、反复练习儿歌后,终于能清晰读出 “sh” 的翘舌音,他举着小红花骄傲地说:“我现在说的话,电视里的小朋友也能听懂啦!”
 
“向党于心” 实践团则带来了 “红色故事普通话课堂”。队员们用标准的普通话讲述刘伯承元帅少年时勤奋求学的故事,讲到 “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书” 时,特意放慢语速,让孩子们模仿 “勤”“奋” 等字的发音。当听到元帅 “用眼睛的余光看书” 仍坚持学习时,孩子们瞪大眼睛连连追问,原本带着方言腔的提问,在互动中渐渐变得清晰流畅。
 
 

二、在生活场景中练出 “标准音”

“阿姨,请问超市怎么走?”“爷爷,我能借一支铅笔吗?” 在托管所的模拟小剧场里,孩子们扮演着不同角色,用普通话完成日常对话。这是志愿者们设计的 “生活情景演练” 环节,从问路、购物到问候长辈,每个场景都源自乡村生活,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会普通话的实用价值。
 
针对部分孩子 “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混淆” 的问题,队员们制作了 “方言纠错小手册”,把开州方言中易读错的词编成顺口溜:“‘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陈’家有棵‘橙’子树,‘深’秋‘生’长出甜果”。孩子们在朗读中对比差异,志愿者则蹲在身边逐字纠正,用手机录下发音反复回放,直到他们掌握要领。
 
志愿者们还组织了 “普通话故事会”,让孩子们用规范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来自白云村的小女孩琪琪,怯生生地说起跟着奶奶种玉米的故事:“春天,我们把‘种(zhǒng)子’埋进土里,秋天就长出好多‘种(zhòng)子’。” 虽然仍有个别字音不够标准,但当她用普通话讲完获得掌声时,眼里闪烁着从未有过的自信光芒。
 

三、薪火相传:让语言之光照亮乡村未来

“以前孩子们课间打闹都用方言,现在会互相提醒‘要说普通话哦’。” 托管所老师看着孩子们的变化,感慨地说,志愿者留下的不仅是发音技巧,更是对 “规范表达” 的重视。实践团还为托管所捐赠了《普通话启蒙绘本》和拼音学习卡片,每张卡片背面都印着队员们的联系方式,方便孩子们线上请教。
 
离开展州前,孩子们用普通话编排了一场小型汇报演出。他们朗诵着《我爱我的祖国》,用清晰的发音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表演着志愿者教的拼音手势舞,让每个动作都对应着标准读音。当最后齐喊 “谢谢老师,我们会好好学说普通话” 时,在场的家长们纷纷鼓掌,一位母亲擦着眼泪说:“娃以前怕说错话不敢开口,现在敢大声说了,这比啥都强!”
 
志愿者小李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在三峡移民纪念馆里,我们读懂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在托管所的课堂上,我们明白了推广普通话也是在为乡村孩子搭建通往大世界的桥梁。” 这场语言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传递,更是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 当规范的语言在乡土间扎根,孩子们的梦想,便能越过山川,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