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1 日,一场聚焦陕北民俗木质古建筑的深度调研活动在神木老城拉开帷幕。此次调研由我们团队牵头,联合当地文史学者、建筑领域专家共同参与,旨在系统梳理神木老城木质古建筑的历史脉络、解析其独特的建筑技艺,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陕北民俗文化内涵,为后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神木老城坐落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地,作为区域内为数不多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区,其木质古建筑群堪称陕北传统建筑文化的 “活化石”。调研团队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古街缓缓前行,仿佛步入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目光所及,百余座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木质建筑错落有致,或为四合院式民居,或为前店后宅的商铺,或为兼具祭祀功能的祠堂,共同构成了一幅立体的陕北民俗生活图景。
这些木质古建筑在选材上极具地域特色,均采用当地盛产的榆木、松木等优质硬木。建筑工匠们凭借精湛的榫卯工艺,使构件之间严丝合缝,整个建筑无需一钉一铆便能抵御百年风雨。团队成员现场测量发现,部分建筑的榫卯节点历经数百年仍保持着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其 “以柔克刚” 的抗震设计理念,即便在现代建筑领域也颇具借鉴意义。
从建筑美学角度审视,老城木质古建筑展现出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屋顶多采用硬山顶与悬山顶相结合的设计,硬山顶的厚重沉稳抵御着陕北冬季的寒风,悬山顶的轻盈舒展则有利于夏季雨水排放。覆盖其上的青灰色瓦片排列整齐,历经岁月打磨后更显古朴质感。屋檐下方的木雕装饰堪称点睛之笔,题材涵盖 “福禄寿喜” 吉祥图案、“二十四孝” 历史故事、“松鹤延年” 自然意象等,雕刻技法融合圆雕、浮雕、透雕,刀法细腻,立体感极强,每一处纹饰都诉说着古人的审美追求与精神寄托。
深入建筑内部,陕北民俗文化的印记更是无处不在。典型的四合院民居中,正房堂屋往往设置精美神龛,供奉着祖先牌位与家谱,牌位两侧悬挂着 “祖德流芳”“慎终追远” 等匾额,每逢清明、除夕等节日,家族成员在此举行祭祀仪式,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当地延续。厢房的门窗上,贴着陕北妇女手工制作的剪纸,有寓意年年有余的 “鱼戏莲”,有象征多子多福的 “石榴百子”,色彩以大红为主,间杂黄、绿等亮色,在古朴的木窗映衬下愈发鲜活,既装饰了居所,又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调研过程中,团队还走访了多位世代居住在老城的原住民。82 岁的王大爷指着自家老宅的梁架介绍:“这房子是我爷爷那辈建的,当年请了三位山西来的木匠,光打地基就用了三个月,梁上的‘平安扣’木雕还是特意为了保佑家人平安做的。” 这些口述历史为建筑的年代考证与文化解读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考察,更是对陕北民俗文化的深度对话。团队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对收集到的建筑测绘数据、影像资料、口述史料进行系统整理,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并联合文物保护部门制定针对性的保护修缮方案。同时,计划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打造陕北民俗文化展示馆、传统建筑技艺传习所等,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木质建筑在新时代继续讲述陕北故事,让陕北民俗文化的魅力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传承。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神木老城的木质古建筑不仅是建筑技艺的结晶,更是陕北人民生活智慧与精神世界的物化体现。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便是守护住了陕北民俗文化的根与魂,使其在时光流转中始终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