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绘旅访井庄,乡土传承探新章——三下乡乡土文化传承团队活动纪实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乡愁绘旅 - 乡土文化传承团队”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小井庄更是农村改革的精神地标。”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当下,为探寻乡土文化传承密码,感受改革精神历久弥新的力量,7月18日,乡愁绘旅 - 乡土文化传承团队奔赴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小井庄,开展“触摸改革印记,传承乡土文脉”三下乡实践活动,以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解码传承。
一、初遇:寻迹小井庄,叩响历史之门
清晨,团队成员带着对乡土文化的热忱与对改革故事的好奇,踏上奔赴小井庄的旅程。车窗外,皖中平原的绿意不断后退,正如思绪穿越时光,奔赴那场改变中国农村命运的改革浪潮。
抵达小井庄时,“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之一”的石碑矗立眼前,无声诉说着这里的特殊历史地位。一名当地的讲解员早已等候多时,他笑着迎上来:“小井庄的故事,得从40多年前那声‘要吃饭,包田到户干’的呐喊讲起……”
跟随讲解,团队走进小井庄纪念馆。陈列柜里,泛黄的《肥西县小井庄生产队包产到户责任制契约》尤为醒目,红手印虽历经岁月,却依旧力透纸背——这是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朴素决心。墙上照片中,当年村民围坐讨论包产到户的场景,让成员们直观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原来‘敢为天下先’不是一句口号,是老百姓攥紧锄头、赌上生计的勇敢!”团队成员朱文涛盯着照片,轻声感慨。
漫步村庄,包产到户纪念馆旧址的土坯墙、老农具,带着岁月的厚重扑面而来。在村史馆里,团队与几位“见证者”不期而遇——70多岁的大爷,曾是包产到户的参与者。他操着乡音,比划着当年“偷偷”分田的情景:“夜里开会,就怕被说‘走资本主义’,但饿肚子的滋味更难熬……” 大爷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对改革不易的唏嘘,也饱含对今日幸福的珍视。
二、深耕:解码乡土传承,激活文化基因
(一)田野调查:乡土文化的“活态密码”
为深挖小井庄乡土文化内涵,团队兵分多路开展田野调查。在田间地头,成员们跟着村民学习辨识农作物,听她讲述“二十四节气种田经”——“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的谚语,是农耕智慧的代代相传;在村头古树下,老人们围坐“讲古”,从三国曹操屯兵的传说,到小井庄改革的亲身经历,民俗故事、历史记忆在乡音中流淌,团队成员们仔细倾听,生怕错过一个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是乡土文化最鲜活的传承!”
(二)非遗探访:传统技艺的“新生密码”
小井庄的乡土非遗,同样让团队眼前一亮。在村里的手工坊,非遗传承人展示着庐州木雕技艺——一把刻刀游走,废木料化作栩栩如生的“农耕图”;隔壁的巢湖民歌传唱,村民们用质朴歌声演绎《秧歌号子》,原生态的旋律里,是对土地、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手艺要是断了代,乡土文化就少了魂!”团队成员在调研中发现,非遗传承面临“老龄化”困境: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愿意学手艺的屈指可数。为此,团队与村委会、传承人商议,提出“非遗+研学”设想——利用小井庄的改革IP,吸引城市学生下乡,让非遗成为研学课程,既传承技艺,又为村庄引流。师傅看着设计的研学方案,眼角泛起笑意:“这法子中!让娃娃们听听刻刀响,说不定就接上传承的力了!”
(三)文化赋能:村庄发展的“创意密码”
调研中,团队发现小井庄虽有改革底蕴、乡土资源,却存在“文旅融合浅、品牌特色弱”的问题。为此,成员们发挥专业优势,策划《“乡愁绘旅”文创计划》:以包产到户故事为原型,设计“红手印”文创盲盒;打造“改革足迹”沉浸式体验路线……
这场头脑风暴,让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找到了结合点——用创意为文化赋能,让传承成为“流量密码”,既留住乡愁,又鼓起腰包。
三、共情:青春对话乡土,传承点亮初心
(一)青春课堂:把思政课搬进村庄
“同学们,小井庄的改革,和咱们今天的‘乡村振兴’有啥联系?” 在小井庄的文化广场,团队成员变身“青春讲师”,给村里的孩子们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通过情景剧表演、历史问答,孩子们了解包产到户的艰辛,也懂得“敢闯敢试、改革创新”的精神价值。
孩子们听完故事,举着团队赠送的“改革精神”书签说:“长大我也要像哥哥姐姐一样,给家乡办事!” 这场课堂,让乡土成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也在孩子心中播下传承与担当的种子。
(二)影像记录:留存乡土的“时光胶囊”
团队用镜头记录下小井庄的日与夜:清晨的炊烟、午后的蝉鸣、傍晚的广场舞,还有老人讲述故事时发亮的眼睛…… 这些素材被剪辑成《小井庄的一天》微纪录片,留存在每位团队成员的心中。在外打工的村民:“看到家里的样子,想家了!也想回去为传承出份力!” 影像的力量,让乡土记忆跨越山海,也唤起更多人对“传承”的关注与行动。
(三)心得交流:在碰撞中坚定使命
实践尾声,团队围坐复盘。团队成员坦言:“以前觉得‘乡土传承’很抽象,现在明白,就是守护老人们的故事、老手艺的温度,还有这片土地的根。” 成员们你一言我一语,从“如何让年轻人回村传承”谈到“怎样用新媒体讲好乡土故事”,夜色中的小井庄,见证着一群青春身影的成长与觉醒——他们不再是“文化旁观者”,而是“传承践行者”。
四、展望:以青春之笔,续绘乡土新篇
“小井庄的改革精神,是敢为人先;乡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接力创新。” 实践结束时,团队向小井庄村委会递交《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建议书》,从非遗活化、文旅融合到青年返乡激励,字字饱含热忱。
未来,乡愁绘旅 - 乡土文化传承团队将持续深耕:一方面,推动“非遗研学”落地,协助设计课程、对接资源;另一方面,打造“乡土文化传播矩阵”,用短视频、公众号讲好小井庄故事,让改革精神与乡土文脉,借青春之力传得更远、更久。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传承,青春当为。” 当小井庄的晚风拂过田野,那些关于改革、关于传承的故事,正随着这群年轻人的步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三下乡的意义,更是青春传承的使命:以脚步丈量乡土,以初心守护文脉,让“乡愁”不再是遥远的回忆,而是可触、可感、可传承的“现在进行时”。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