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执笔绘乡愁 小井庄里解码乡土传承——“乡愁绘旅”团队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乡愁绘旅 - 乡土文化传承团队”
7月18日,“乡愁绘旅 - 乡土文化传承团队”奔赴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小井庄,以“触摸改革印记,传承乡土文脉”为主题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这片承载着农村改革记忆的土地,在寻迹历史、深耕文化、共情乡土中,探寻传统文脉的传承密码,感受改革精神历久弥新的力量。
清晨的皖中平原绿意盎然,团队成员怀着对乡土文化的热忱与对改革故事的好奇,踏上前往小井庄的旅程。抵达目的地,“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之一”的石碑矗立眼前,无声诉说着这里的特殊历史地位。当地讲解员以“要吃饭,包田到户干”的时代呐喊为起点,拉开了小井庄改革故事的序幕。
在小井庄纪念馆,泛黄的《肥西县小井庄生产队包产到户责任制契约》陈列在柜,契约上的红手印虽历经四十余载,仍清晰可见当年农民求生存、求发展的决心。墙上的老照片定格着村民围坐讨论包产到户的场景,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敢为天下先’不是口号,是老百姓攥紧锄头、赌上生计的勇敢!”团队成员朱文涛的感慨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漫步村庄,包产到户纪念馆旧址的土坯墙、老农具承载着岁月的厚重。在村史馆,70多岁的亲历者用乡音还原了当年“夜里开会分田,怕被说走资本主义”的往事,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对改革不易的唏嘘,更饱含对今日幸福生活的珍视。
为深挖小井庄乡土文化内涵,团队兵分多路开展田野调查。田间地头,村民传授“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的二十四节气种田经,让农耕智慧跃然眼前;村头古树下,老人们讲述的三国曹操屯兵传说与改革亲历故事,在乡音中流淌成鲜活的历史记忆。
手工坊里,刻刀划过木料的 “簌簌” 声很有节奏,木屑落在地上,堆出一小撮浅黄,像撒了把碎金。传承人戴着老花镜,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左手按着木头,右手手腕灵活地转动,不一会儿,一个小小的犁头模样就初具雏形。墙角的木架上,摆着各式各样的成品,有牛拉车的模型,有挎着篮子的农妇木雕,个个线条质朴,却透着一股子灵气。隔壁传来《秧歌号子》的调子,嗓音算不上清亮,却带着一股直愣愣的劲儿,像田埂上倔强生长的野草,唱到兴头上,还能听见拍巴掌的 “啪啪” 声,混着竹板的 “嗒嗒” 响。
团队用镜头记录下小井庄的朝夕:清晨的炊烟、午后的蝉鸣、老人讲述故事时发亮的眼睛……
实践尾声的复盘交流中,成员们纷纷表示:“以前觉得‘乡土传承’很抽象,现在明白,就是守护老人们的故事、老手艺的温度,还有这片土地的根。”从“如何吸引年轻人回村传承”到“怎样用新媒体讲好乡土故事”,一场关于传承的思考在夜色中持续升温,让团队成员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传承践行者”。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