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春印记沃野 改革故里新章: 淮北师范大学三下乡实践团在小井庄奏响振兴强音

    2025-08-07    阅读: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乡愁绘旅 - 乡土文化传承团队”
2025年7月18日,热浪裹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支来自淮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脚步坚定地踏入了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这片承载着中国农村改革最初印记的土地。昔日“包产到户”的号角曾在此率先吹响,如今,青春的身影又在这片热土上活跃起来。他们带着蓬勃朝气与知识力量,以团队协作之姿,在田垄村舍间展开了为期一周的深度实践,为这座“改革先锋村”注入新时代的青春脉动。
 
改革起点新传承,青春身影入村来
 
团队一抵达,小井庄厚重的历史画卷便徐徐展开。在庄严肃穆的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内,队员们屏息凝神,通过泛黄的契约文书、珍贵的影像资料,触摸那段“敢为天下先”的峥嵘岁月。当年,小井庄人摁下红手印、开启大包干的历史性抉择,如同无声惊雷,震醒了沉睡的土地,也为中国农村改革劈开了荆棘之路。这份源于泥土的勇气,深刻烙印在每一位年轻学子的心上,化为此行最深沉的精神滋养。团队成员感慨道:“那些按下的红手印,饱含的是对美好生活的热望。这份渴望至今鲜活,也点燃了我们用知识回馈乡村的激情。”
 

温情入户暖人心,智惠下乡润日常
 
文化服务组的成员们带着温暖笑容走村串户。在村中心广场,他们耐心指导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与远方亲人视频通话,老人们看着屏幕中熟悉的笑脸,眼角眉梢溢满幸福。村口宣传栏前,图文并茂的科普海报也吸引着村民驻足学习。知识如同清泉,无声浸润着乡村的日常。
 
田间课堂学农事,青春助农展担当
 
实践团成员们走进小井庄的田间地头,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事学习之旅。在经验丰富的老农指导下,他们学习辨识不同种类的农作物,了解各类作物的生长习性与周期。大家手持农具,亲身参与到除草、施肥等农活中。起初,成员们动作生疏,不是锄头用得不对,就是肥料撒得不均匀,但在老农的耐心教导下,逐渐掌握了技巧。汗水浸湿了衣衫,泥土沾满了裤脚,却丝毫没有减退大家的热情。通过这次田间实践,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农耕的艰辛与不易,也更加珍惜每一粒粮食,同时也为小井庄的农业生产贡献了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
 
 
当实践团成员们踏上归途,回望小井庄,心中已满载沉甸甸的收获。这片土地给予他们的,远不止于田野调查的技术锤炼,更在于精神世界的深刻洗礼。在村民家帮忙抢收玉米时,年轻人体会到了“汗滴禾下土”的分量与艰辛;在聆听当年“大包干”带头人后代讲述父辈故事时,他们触摸到改革精神中那份破釜沉舟的勇毅担当。成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小井庄教会我,改革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融入日常的奋斗基因。它无声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气源于脚下土地,真正的智慧也来自田间地头。”
 
小井庄,这个曾以“包产到户”惊动时代的小村庄,再次见证了青春力量的奔涌。大学生们带来的科技甘霖、文化暖流与思想活水,正在这片沃土中悄然渗透、生根发芽。他们带走的,是对中国乡村最真切的体认,是对改革精神最深刻的认同。
 
这场青春与田野的双向奔赴,正是新时代青年对“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誓言的生动诠释。小井庄的故事从未停止书写,当改革精神的火种与青春奋斗的星辉在此刻交融,我们确信,那份源于泥土的磅礴力量,必将托举起中国乡村更加璀璨的明天。青春之犁深耕希望之野,每一寸被热忱丈量的土地,都在静候着那不可阻挡的、属于未来的丰饶。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