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学子三下乡: 探秘楼兰博物馆 直播传承千年文明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赴新疆若羌“共同现代化 籽籽显担当”电商赋能实践团
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学子三下乡:探秘楼兰博物馆 直播传承千年文明
“各位网友大家好,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新疆若羌县楼兰博物馆,眼前这件出土于楼兰古城的织锦,上面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字,正是两千多年前先民对家国的美好期许……”2025年7月20日,西北民族大学赴新疆若羌“共同现代化 籽籽显担当”电商赋能实践团来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在楼兰博物馆开展实地研学活动。队员们不仅跟随讲解员探寻楼兰文明的密码,还通过直播镜头向全网观众传递丝路文化的魅力。
走进博物馆:触摸楼兰的“前世今生”
“若羌是古楼兰国的所在地,这里的每一粒黄沙都藏着故事。”刚走进楼兰博物馆,讲解员的话便让队员们对这场研学充满期待。展馆内,从楼兰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按“文明溯源”“丝路繁华”“岁月回响”三个主题陈列,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
在负一楼展厅,一具距今3800多年的“楼兰美女”干尸是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尽管历经千年,她的发丝仍清晰可辨,面部轮廓保存完好。“她是1980年在楼兰古城附近发现的,身上的毛织物至今仍能看出精细的纹理。”讲解员指着展柜内的随葬品介绍,这些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楼兰就已形成了独特的游牧与农耕交融的文化。
队员们的目光很快被一面“文字墙”吸引——上面陈列着佉卢文、汉文等多种文字的木简、文书。“这是当时的‘官方文件’,有商旅通关的记录,也有百姓的日常书信。”讲解员拿起一件复原文书解释,“比如这封佉卢文信件,记录了一位商人向同伴嘱托‘备好水和干粮,明日过沙山’,让我们看到了古丝路上真实的商旅生活。”
从精美的彩陶、青铜饰件,到用于灌溉的工具、商旅携带的罗盘,文物背后的细节让队员们逐渐拼凑出楼兰的模样:它曾是丝绸之路南道的枢纽,东接敦煌,西通西域,不同文明在这里碰撞、融合。“以前在课本里读‘楼兰’,总觉得是遥远的传说,现在站在这些文物前,才真正感受到它的鲜活。”经济学院学生在研学笔记里写道。
镜头对准文明:一场“双向奔赴”的直播
“家人们看这里!这件织锦的纹样里藏着葡萄、骆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下午3点,实践团的直播正式开始。
为了让直播更生动,队员们提前做足了准备:他们整理了“楼兰冷知识”问答,比如“楼兰为什么会消失?”“古楼兰人吃什么?”;还准备了简易的文物复制品,在镜头前演示古楼兰的纺织技艺。
直播间里,观众的提问不断涌现。“主播能近距离拍一下干尸的服饰吗?”“佉卢文现在还有人会写吗?”面对疑问,队员们分工合作:有人实时回复评论,有人请讲解员进一步讲解,还有人快速查阅资料补充信息。当讲解员用佉卢文读出一句“愿旅途平安”时,弹幕瞬间刷屏:“原来千年前的祝福和现在一样!”“想去若羌看看!”
“一开始担心讲不好,没想到观众这么热情。”负责控场的队员说,直播两小时里,在线人数源源不断增加,不少观众询问博物馆开放时间和参观攻略。这场直播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楼兰,也让队员们感受到文化传播的力量。”
研学不止于“看”:让文化传承有了新思考
参观和直播结束后,实践团在博物馆的研学角开展了座谈。“楼兰的故事里,有商贸往来的智慧,也有文明交融的启示。”经济学院李博老师引导大家思考,“作为经济学科的学生,我们可以从‘丝绸之路的商贸枢纽’这一角度,进一步研究古代边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队员们纷纷分享感受。“我注意到文物里有很多货币,有中原的五铢钱,也有西域的金币,这说明当时这里的贸易已经很规范了。”队员说,他打算以“古楼兰的商贸管理”为主题做一份调研。而另一名队员则关注到文化传承:“直播时,很多小朋友问‘怎么才能了解更多楼兰故事’,或许我们可以和博物馆合作,制作适合青少年的科普短视频。”
夕阳西下,队员们走出博物馆时,若羌的戈壁滩正被染成金红色。远处的沙丘轮廓,像极了博物馆里那具楼兰干尸头顶的毛帽。“以前觉得‘三下乡’是去观察社会,现在发现,更是去寻找文化的根。”队员望着远方说。
此次研学中,西北民族大学的学子们不仅是楼兰文明的“参观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正如队员们在总结里写的:“楼兰消失在历史里,但它的故事不会消失——我们会带着这些记忆继续前行,让更多人知道,在祖国的西北,曾有这样一座闪耀在丝路上的明珠。我们将传承楼兰文化,续写丝路新篇。”
通讯员:伍悦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