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乡庭赋研”团队走进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镇泗安村,开启为期3天的“小庭院激活乡村振兴大能量”主题调研活动。作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及的“乡村产业振兴新抓手”,庭院经济在泗安村的生动实践,正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鲜活样本。
庭院经济结硕果,瑶乡小院变“聚宝盆” 泗安村的清晨,薄雾笼罩着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房前屋后的柿子树映入眼帘,几位村民正忙着打理庭院里的中草药。“以前村里闲置土地多,年轻人都往外跑,谁能想到如今家家户户的小院都成了‘聚宝盆’。”泗安村党支部书记指着村口的“柿长家”特色庭院介绍道,“就拿这家来说,把晒干的月柿摆在庭院中,搭配红彤彤的柿子树,通过发展‘庭院+特产展销’模式,每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消费超500万元;单柿子一项,村里平均每户年收入就达8万元左右。”
据第一书记介绍,泗安村依托“恭城月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优势,已形成“种植生产-精深加工-文旅服务”全链式庭院经济体系。“我们有多种‘庭院+’模式:通过生态种植丰富庭院景观,将闲置的老屋改造成特色民宿庭院,还配套农事体验、农家乐等服务”,他笑着补充,“2024年村里还吸引了央视频道4次前来拍摄,现在‘泗安庭院’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了真正能让老百姓创收致富的聚宝盆。”
调研团队深扎根,解码赋能“新密码” 随着访谈深入,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团队走访了村里不同类型的庭院,与发展庭院经济的村民细致交流。“您家的柿饼加工手艺是祖传的吗?”“游客最喜欢体验哪些农事活动?”团队成员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村民的心声与经验。
谈及庭院经济如何破解产业振兴难题,泗安村第一书记给出了答案:“我们不是简单搞‘小种养’,而是把庭院作为产业融合的节点。比如‘瑶药博览园’小院,既种草药又教技法,去年带动周边5户村民搞起了中草药加工,户均增收3万多元。”他坦言,发展初期也曾面临“村民不敢试、产品卖不出”的困境,“后来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培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才让小庭院融入大市场。”
随后,团队来到泗安村最具名气的“如意小筑”--这是依托原始庭院景致打造的民宿小院,占地约400平方米。村民王清详盘活闲置土地,利用院内柿子树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打造出3间共约100平方米的客房。2024年底月柿成熟时,“如意小筑”迎来旅游井喷期,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让泗安村成为深冬时节周边小有名气的文旅融合打卡地。尽管民宿定价不低于县城四星级酒店,房间仍供不应求,仅2024年12月单月收入就超3万元。
价值与挑战并存,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走进“海棠农家乐”庭院,村支书介绍到,在月柿成熟的几个月里,大批游客会来此体验采摘蔬菜、制作柿饼的乐趣。经营者陈大姐笑着说:“以前种点菜自己吃,现在搞体验式消费,一亩地的收入翻了五倍。”这种“家门口就业”的模式,正是庭院经济社会价值的生动体现。
当被问及庭院模式能否彻底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时,村支书却摇了摇头:“月柿只有年底几个月成熟,旅游也集中在这一时期,其他时候难有发展,因此没法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考虑到收益的季节性,大部分年轻人还是不愿返乡创业。”针对这一问题,团队成员表示:“待到月柿成熟,我们将再次进村,与村民共开直播——一方面助力月柿销售,另一方面扩大泗安村文旅宣传,从网红经济入手为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村支书对这一想法给予肯定与鼓励,表示期待与年轻人携手建设美丽泗安村。
正如村支书在访谈中所说:“小庭院里藏着大民生,只要路子对了,乡村振兴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泗安村的实践证明,庭院经济能同时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重价值,既盘活闲置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又助力村民稳定增收。我们希望通过调研,提炼出可复制的“庭院经济赋能公式”,为更多乡村的振兴之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