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中绽放的青春志愿之花:大学生传递温暖与爱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计科院2024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微光暖基层 青春办实事”基层服务实践团
敬老院中绽放的青春志愿之花:大学生传递温暖与爱
近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科院2024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微光暖基层 青春办实事”基层服务实践团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于7月13日赴合肥市某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与墙绘活动。此次活动作为高校践行社会责任、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通过青春力量与公益行动的深度融合,为老年群体送去温暖关怀,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精心筹备:以需求为导向的公益实践
本次活动源于淮北师范大学 "青春公益实践计划" 的常态化推进。学校始终将志愿服务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为确保活动精准对接敬老院实际需求,志愿者团队前期开展了为期两周的调研工作,通过与敬老院负责人座谈、走访护理人员、观察老人日常活动轨迹等方式,系统掌握了院区环境现状与老人精神文化需求。
调研发现,敬老院公共活动区域墙面因年久失修存在斑驳脱落现象,且多数老人因行动不便缺乏外界交流,精神生活相对单调。基于此,志愿者团队制定了 "陪伴关怀 + 环境美化" 的双轨服务方案,在活动筹备阶段完成了三项重点工作:一是组建由 28 名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涵盖文、理、艺等多个专业,形成互补协作的服务力量;二是结合老人审美偏好确定以 "福寿安康"" 四季祥和 " 为主题的创作方案;三是准备适合老年群体的读物、慰问品及墙绘材料,确保活动物资充足到位。
活动启动前,团队召开专项培训会议,就老年心理特点、沟通技巧、墙绘安全规范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这种 "调研 - 策划 - 培训" 的标准化筹备流程,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温情陪伴:构建代际沟通的暖心桥梁
活动当天清晨,志愿者们身着统一标识的志愿服装,携带服务物资抵达敬老院。在简短的对接仪式后,陪伴交流组按照事先划分的服务区域,迅速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在活动室区域,志愿者们围绕 "健康养生"" 时事见闻 ""岁月记忆" 三个主题与老人展开互动。他们手持放大版字体的报纸,为视力不佳的老人朗读国内外新闻,用通俗语言解读养老政策;结合时令特点讲解夏季防暑知识,示范简单的穴位按摩手法;耐心倾听老人讲述过往经历,用笔记本认真记录那些承载时代印记的故事。一位曾从事教师职业的老人谈及教书育人的经历时,志愿者们围坐聆听,不时请教教育理念,现场氛围庄重而温馨。
在户外休息区,志愿者们协助行动便利的老人开展轻度户外活动,搀扶着漫步庭院、欣赏绿植,或在树荫下共同演唱《东方红》《洪湖水浪打浪》等经典老歌。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志愿者们则进入房间提供一对一服务,帮忙整理床铺、擦拭桌椅,通过肢体接触传递善意与温暖。有志愿者发现一位独居老人床头摆放着老照片,便主动询问照片背后的故事,引导老人回忆美好往事,帮助排解孤独情绪。
整个陪伴过程中,志愿者们始终保持耐心与尊重,避免使用 "爷爷奶奶" 等过于亲昵的称呼,改用 "您" 等礼貌称谓;交流时保持适当音量与语速,确保听力不佳的老人能够清晰理解;对于老人反复提及的话题,始终认真回应不敷衍。这种专业得体的服务方式,让老人们感受到被尊重的温暖,不少老人主动与志愿者交换联系方式,期待后续继续交流。
匠心绘制:用艺术笔触装点晚年生活
与陪伴交流组同步行动的墙绘创作组,在敬老院外墙区域展开了为期一天的艺术创作。该区域作为老人日常散步的必经之路,墙面面积约 120 平方米,志愿者们按照 "整体规划、分区实施" 的原则,将墙面划分为 "松鹤延年"" 牡丹献瑞 ""荷风送爽"" 梅雪迎春 " 四个主题板块,分别对应四季意象与吉祥寓意。
创作过程中,志愿者们展现出严谨的专业态度与协作精神。美术专业学生负责图案设计与色彩调配,根据老人视觉特点将颜料明度调至柔和区间,避免高饱和色对眼部造成刺激;其他专业学生承担墙面预处理与基础绘制工作,先用砂纸打磨墙面去除浮灰,再用粉笔勾勒轮廓,最后分层填充色彩。在绘制 "松鹤延年" 板块时,志愿者们为追求仙鹤羽毛的层次感,反复调试钛白与灰蓝的配比,通过干画法与湿画法的结合呈现立体效果。
墙绘创作吸引了不少老人驻足观看,志愿者们适时讲解图案寓意,邀请老人提出修改建议。当得知有老人喜爱月季花时,创作组临时调整设计方案,在 "四季祥和" 板块增添了绽放的月季图案,这种灵活应变的创作方式让老人感受到被重视。经过 8 小时的连续作业,原本单调的墙面变身成生动鲜活的艺术作品,松针的苍劲、牡丹的雍容、荷花的清雅、梅花的傲骨在墙面上依次绽放,为敬老院注入了艺术气息与生机活力。
多方赞誉:青春力量彰显社会价值
活动结束后,敬老院负责人组织座谈会总结活动成效。负责人在发言中指出,此次志愿服务活动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服务形式新颖,将精神陪伴与环境美化相结合,满足了老人多元化需求;二是组织规范有序,志愿者团队展现出良好的专业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三是影响持续深远,不仅改善了院区环境,更在老人心中播下了温暖的种子。
参与活动的老人代表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感谢之情,认为大学生的到来带来了青春活力,墙绘作品让日常散步成为一种享受。一位老人特意将自己种植的盆栽赠予志愿者,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服务的认可。
志愿者们在活动总结中纷纷表示,此次经历深化了对 "奉献" 二字的理解。有同学写道:"当老人握着我的手讲述过去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信任,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当看到我们绘制的墙绘让老人露出笑容时,真切体会到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能力的价值。" 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感共鸣,成为志愿者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长效启示: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文明建设
此次敬老院志愿服务活动,是淮北师范大学推进 "实践育人" 的生动实践,为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活动形成的 "需求导向 - 专业支撑 - 持续服务" 模式,在三个方面具有推广价值:一是建立校地联动机制,通过与敬老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将单次活动转化为常态化服务;二是发挥专业优势,鼓励不同学科学生结合专业特长设计服务项目,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三是完善评价反馈体系,通过服务对象评分、志愿者自评、第三方评估等方式,不断优化服务质量。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淮北师范大学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志愿精神。他们在敬老院播撒的爱心种子,不仅温暖了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在社会层面传递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种青春力量的正向输出,对于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未来,淮北师范大学将持续深化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围绕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领域设计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实践项目,引导广大青年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