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为深入探寻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农业企业的转型路径,临沂大学春风“化”雨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对公司厂长原继东展开专题采访。此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记录基层产业带头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与坚守。

实践团成员走进位于小岗村的蒸谷米生产基地,原继东带领队员参观考察,详细介绍了蒸谷米的研发历程、产业优势及与小岗村的深度联结,展现了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实践。在产品展示区,原继东介绍,蒸谷米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学家的支持。团队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等机构专家合作,从稻谷品种筛选到加工工艺优化,攻克了十多项技术难题。他特别提到,袁隆平院士曾鼓励团队“把好米做精,让农民增收”,这句话成为团队前行的动力。在工艺展示台前,原继东详解蒸谷米“浸泡—蒸煮—干燥”的核心工序优势:通过特殊工艺,稻谷中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保留率达80%以上,营养价值显著高于普通精白米,且米饭口感更有嚼劲,蒸煮时谷物清香更为浓郁,真正实现“一碗蒸谷米,健康中国人”的理念。

在座谈交流中,原继东回忆为何选择小岗村作为蒸谷米试验点时,给出了三个理由。他表示,首先,小岗村能为蒸谷米带来诸多赋能,这里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有利于蒸谷米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其次,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这里开展试验,能够借助小岗村的品牌效应,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蒸谷米。最后,小岗精神中“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特质与蒸谷米的创新发展理念不谋而合,这种精神激励着团队不断探索和突破。

谈及企业与乡村的联结,原继东表示,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即便遭遇自然灾害,也将按保底价收粮。同时,企业优先聘用本村劳动力,使村民人均月收入较外出务工时增加近千元。他认为,小岗村的土地滋养了蒸谷米发展,企业则通过高于市场价的收购价和稳定岗位回馈乡亲,这是双方最实在的联结。

针对“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蒸谷米产业”的问题,原继东分享了两点经验:一是为年轻人提供充分施展能力的舞台,强调农业是需要新鲜想法的新赛道,扎根就能让才华发光;二是做好年轻人职业规划,让他们看到在农业领域长期发展的可能性。他鼓励年轻人多到田间地头,亲身感受蒸谷米从育种、插秧到收割、加工的完整生命历程。他认为,热爱是长久坚持的底色,当年轻人真正触摸到土地的温度,见证一粒稻谷通过科技与匠心蜕变为营养健康的蒸谷米,体会到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的深远意义时,这份与土地共生的热爱便会生根发芽,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带着理想与激情扎根农业,让这片土地孕育出属于青春与未来的更多希望。

实践队队长董奥婷表示,通过此次采访,队员们不仅看到了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路径,更感受到基层产业带头人身上“敢为人先”与“扎根乡土”的精神融合。“原厂长用行动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既要敢于突破创新,也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

依托小岗村的资源禀赋与精神内核,该蒸谷米企业正持续深化与乡村的联结,在乡土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