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学子在甘肃民勤开展“治沙护绿 青春同行”暑期社会实践活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7月16日至20日,一支由兰州理工大学师生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甘肃民勤,以“治沙护绿 青春同行”为主题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团队锚定“技术实践—精神传承—成果推广”的核心目标,通过系统化的种树、实验、研学及培训行动,在沙漠中播撒绿色希望,用科学方法探索治沙路径,以实际行动延续治沙精神。
前期筹备:筑牢基础,科学规划
7月16日,团队抵达民勤后迅速启动筹备工作。基于当地沙漠土壤特性与气候条件,成员们精准采购梭梭苗、铁锹、水桶等基础工具,同时根据实验设计标准,筛选出符合纯度要求的高吸水性聚合物(SAP)。“民勤年均降水量仅110毫米,蒸发量却达2600毫米,每一份物资都要服务于‘提高成活率’这一核心目标。”团队负责人在物资清点时强调。当日完成的物资购买清单也详细标注了工具使用规范、梭梭苗的苗龄标准等细节,为后续实践的科学性奠定基础。
种植实验:双轨并行,探索技术
7 月17日至18日,团队在治沙站划定的实验区展开核心实践。每日清晨6时,成员们开始作业:先以3×3间距划定种植网格,再按实验分组实施操作——传统种植组采用常规穴播法;草方格固沙组先以麦草铺设1平方米方格,再于方格中心种植;草方格加SAP组则在方格内的种植穴中,按1:10的比例将SAP与沙土混合。
“沙漠表层土壤在日光暴晒下温度可达60℃,刚挖好的坑半小时就会被流沙填埋。”这是参与种植的队员所遇到的难题。尽管面临多种挑战,团队仍按规范认真完成上百株梭梭的种植任务,并同步启动对比实验监测:每日9时、14时、18时,用土壤水分测定仪采集三组样本的含水量数据,实时记录于监测表中。
研学感悟:追溯历史,深化认知
7月19日上午,团队前往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开展研学活动。在“沙患历程”展区,通过1950年代民勤绿洲面积与2020年代的卫星影像对比,成员们直观感受到“沙进人退”的严峻过往;在“治沙成果”展区,草方格固沙技术从人工铺设到机械化作业的演进实物,生动展现了治沙手段的迭代升级。“看到前辈们用芦苇筐背土造林的老照片,才明白今天的每寸绿都来之不易。”团队成员在返程路上望着沿途的棵棵梭梭树不经感慨。
推广培训:成果转化,赋能基层
7月20日,团队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推广行动。在村民培训会上,实践队成员将三天的实践记录制作成 PPT,向村民们进行了细致讲解。为了更直观地展现差别,实践队特意购置了薄荷 —— 这种生长速度较快且适合夏季生长的植物,专门用它做了 SAP 对比试验。从试验结果中,能清晰看出 SAP “微型水库” 的作用。“这东西撒在树坑里,浇一次水能顶过去三次!” 村民们现场观察后,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还围绕着试验细节提出了不少问题。团队随即发放《SAP使用手册》,详细说明与当地沙土的最佳配比、施用深度等实操要点,并演示草方格的修补技巧——当发现方格边缘有流沙侵入时,需及时补充麦草并夯实。
夕阳西下,实验区的梭梭苗在暮色中挺立,苗上悬挂的实验标签与成员们晒黑的脸庞交相辉映。这场实践不仅为沙漠增添了0.18公顷绿色,更让“科学治沙、久久为功”的理念深植于心。正如领队老师所说:“民勤的治沙史告诉我们,绿色不是奇迹,而是每一代人朝着同一个方向的坚持。”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