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实践,兰州理工大学学子为乡村振兴注入 “绿” 动力
为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弘扬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增强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2025年7月16至20日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深入民勤地区,开展了为期5日的治沙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走访了民勤当地村民,详细了解了目前的治沙状况和面临的挑战。村民们的治沙经验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防风固沙的重要性,也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参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同学们向当地村民采购了树苗、工具等种树所需器材,既支持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也为接下来的植树活动做好了物资准备。
7月17日,队员们与村民一同投入到植树劳动中。队员们分工协作,干劲十足。有的抡起铁锹挖坑,铁锹与沙砾碰撞的 “叮叮” 声此起彼伏,很快便挖出深浅适宜的树坑;有的专注地将高吸水性树脂(SAP)均匀撒在坑底,为树苗筑牢保水基础。栽苗时一人扶稳梭梭树苗,一人及时浇灌清水,待水分渗透后,众人合力铲沙掩根,再用脚轻轻踩实,确保幼苗稳固扎根。整个过程中,队员们各司其职、配合流畅,用忙碌的身影诠释着青春担当,为荒漠播下片片新绿。一旁的村民看着这群年轻人忙碌的身影,忍不住夸赞:“这些娃娃真是踏实肯干,教啥都学得快,干活比咱还细心呢,有这份认真劲儿,树苗肯定能活!”。
在当地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队员们还迅速投入到梭梭树养护工作中,对需要养护的区域精准灌溉。植树活动结束后,队员们建立了简易的监测机制,定期观察树木的生长情况,每日记录土壤墒情,拍摄树苗生长状态,确保树苗能够茁壮成长。
7月18日,团队青年们来到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实地感受民勤人民防沙治沙的伟大精神。馆内珍贵的历史图片、实物展品、沙盘模型及多媒体影像资料,全方位展现了民勤防沙治沙的历史背景、艰难历程、治理成果与未来规划。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民勤人民在与风沙斗争中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卓越成就。
经过四天的实践观察,队员们将调研数据、实践经验和参观所学整理成PPT,向当地群众宣传治沙的成效,并开展了专题培训。培训会上,队员们先是结合自身实践经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梭梭树等耐旱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种植要点,从挖坑的深度、树苗的放置角度,到覆土的力度都一一细致说明。随后,队员重点介绍了团队带来的“草方格+SAP”治沙新技术,现场拿出SAP材料进行保水演示—将少量SAP颗粒倒入水中,很快就膨胀成晶莹的凝胶状,直观地展示了其强大的吸水保水能力。“这东西撒在树坑里,浇一次水能顶过去三次!” 村民们现场观察后,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还围绕着试验细节提出了不少问题。团队随即发放《SAP使用手册》,详细说明与当地沙土的最佳配比、施用深度等实操要点,并演示草方格的修补技巧—当发现方格边缘有流沙侵入时,需及时补充麦草并夯实。
实践队的指导老师李教授表示:“这次治沙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我希望他们能够将这次实践的经历和感悟转化为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动力,继续为生态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民勤治沙行动为当地增加了植被覆盖,队员们也积累了生态治理实践经验。未来,兰州理工大学将继续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加入到生态保护的行列中来,共同书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