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薪火照皖北,红烛育童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淮北市双堆集明德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所长,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理团辅课与音乐课,寓教于乐,引导小学生们在游戏互动与歌声中感悟淮海战役的“小推车”精神,并与青年教师深入交流红色文化教育心得。

图为团队成员与明德小学师生合照。王英杰 供图
童心启智:团辅游戏体悟“小推车”力量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程淑婷将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小推车”支前的感人故事,巧妙地融入心理团辅课程。在“同心协力运物资”、“我的手掌战线”等趣味游戏中,小学生们分组协作,模拟“支前”场景,共同克服“障碍”,将“物资”运抵“前线”。欢声笑语中,孩子们亲身体验了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力量。“知道淮海战役的战线是比我手掌还要大一万倍的‘手掌’后,我才体会到红军和支援推车的不容易!”一名参与游戏的小学生认真地分享道。团队成员通过游戏引导,让抽象的“小推车精神”——万众一心、踊跃支前、攻坚克难,在孩子们心中变得生动可感。

图为心理团辅课上“同心协力运物资”活动学生比拼传递。罗大红 供图
歌声嘹亮:红歌传唱点亮“闪闪红星”
音乐课堂上,《闪闪的红星》的旋律在明德小学的教室中回荡。团队成员强薇不仅以丰富的形式教授孩子们学唱这首经典红歌,更讲述了歌曲背后的革命故事与“潘冬子”的勇敢精神。孩子们认真学唱,清澈的童声饱含情感,特别是唱到“红星闪闪放光彩”时,许多孩子的眼睛都亮了起来。“老师,我们要学习红色精神并发扬光大!”课末,孩子们踊跃举手,表达自己的理解。歌声成为传承的纽带,将红色的信念与理想悄然根植于童心。

图为红色音乐课堂“歌词闪电接力”游戏现场。李淼 供图
师者问道:共话红色文化育人新篇
活动期间,团队还聚焦红色文化教育的“传帮带”,对明德小学的优秀青年教师王婧、李春华、孔雨鑫进行了专题访谈。“如何将厚重的红色历史转化为孩子们易于接受的内容?”“新时代下,红色文化教育如何创新形式,真正入脑入心?”围绕这些核心问题,青年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利用淮海战役纪念馆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组织朗诵比赛等经验,也提出了在资源整合、方法创新上面临的困惑与需求。团队成员认真记录,并交流了在大学课堂中学习到的教育理论与前沿方法,双方就“红色基因代代传”的有效路径展开了热烈讨论,共同探索让红色文化“活”起来、“火”下去的新思路。

图为优秀青年教师代表王婧老师向团队成员分享红色教育经验。徐知琴 供图
红烛不灭:青春践行育人使命
从寓教于乐的游戏课堂,到激情澎湃的红歌传唱,再到与青年教师的深度对话,“薪火照皖北,红烛育童心”团队的成员们以“红烛”精神自勉,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在皖北大地播撒下红色的种子。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传承红色基因,教育是关键的桥梁。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特别是淮海战役中体现的人民伟力“小推车”精神,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下去,是时代赋予青年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光荣使命。此次“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激励着团队成员未来投身教育事业时,继续做那盏点亮童心、传递薪火的“红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