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党的新时代奋斗精神,引领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锤炼成长,2025年7月21日至7月23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学子积极开展“青春传承齐鲁文脉暑期”专项活动。团队紧扣“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目标,以专业技能为笔、实践担当为墨,将总书记嘱托融入行动。从走访文化地标到开展公益服务,学子们在触摸齐鲁文脉中坚定文化自信,在服务基层中锤炼本领,以青春之姿践行使命,为广大学子锚定责任方向,更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青春动能,让初心在传承与实践中熠熠闪光 。
(一)寻根三孔:感悟儒家文化千年积淀
首站来到世界文化遗产“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在孔庙,队员们沿中轴线依次参观棂星门、圣时门、大成殿等建筑,聆听讲解员讲述孔子“仁政”“礼治”思想的历史影响。在刻有孔庙文化介绍的木质展陈前,队员刘文静和王琳热情向游客讲解。从孔庙作为 “众多孔庙的鼻祖”的历史地位,到奎文阁的文化意义,她们用生动语言,传递儒学圣训与建筑背后的故事,成为孔庙文化传播的青春纽带。
(二)研学孔子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儒家智慧
在孔子博物馆,同学们通过“孔子的一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等主题展厅,系统学习了孔子周游列国、杏坛讲学的历史脉络。队员刘文静伫立在孔子雕像旁,凝视雕像,于历史与文化交融的氛围里,沉浸式感悟儒家文化深厚底蕴,从孔子的思想智慧,到齐鲁文化的传承脉络,都在这凝视的瞬间,于她心中沉淀、思索。以青春视角探寻齐鲁文化传承脉络,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传承齐鲁文化”的实践初心。
(三)探访中国教师博物馆:致敬教育先贤
团队还走进全国首座教师主题博物馆——中国教师博物馆,参观了“教师之祖”“教师之史”“教师之道”等展区,从唐代文宣公府藏古琴到鲁迅“戎马书生”印章,从叶圣陶手稿到现代教育发展史料,深刻感悟中国教育的历史变迁。在“名师堂”,同学们被古今中外教育家的风范所感染,纷纷表示要传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四)对话楷雕非遗传承人:守护千年匠心
为深入了解曲阜传统工艺,同学们专程拜访了省级楷雕非遗传承人褚德胜。在工作室,褚德胜展示楷雕如意制作,从选料、设计到雕刻,每一步尽显 “慢工细活”。他讲述子贡为孔子雕刻像的传说,徒弟分享 11 年学艺路,称楷雕是儒家“专注、求精”精神具象,守艺是传文化根脉。实践体验时,同学们尝试雕刻,深知非遗传承艰辛,也触摸到其魅力。此次之行,让成员在“看、听、做”中,架起传统与青春的桥梁。大家表示,会将“专注、求精”融入专业学习,做非遗传播者,让楷雕绽放新光彩,以青春书写文化传承新篇。
(五)学习传播齐鲁文化,探索新模式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此次三下乡实践,同学们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行动诠释青春担当。正如队长李若晨所言,青年一代既要深研文化根脉,更要善用 “烟火气” 作桥梁。未来,他们将持续探索 “非遗 + 研学”“数字+文博”的亲民路径,让青铜器盲盒走进街角小店,让菜市场的播报角传出方言里的文化密码,让千年齐鲁文脉在寻常巷陌间生生不息,以青春之力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鲜活动能。而这份扎根生活的文化传播,不仅是对传统的守护,更是让文明基因融入时代血脉,让齐鲁大地上的每一份寻常日子,都浸润着历史的醇香与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