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从红松林到代码田:东林学子三下乡编织精神传承链

    2025-08-07    阅读:
    来源:计焕红松,数耕黑土
        七月骄阳如火,东北林业大学三下乡实践团的身影,从广袤北疆的林海,一路延伸至西南腹地的课堂。在黑龙江宏泰松果有限公司,青年们扎进松香弥漫的生产车间;于七台河市博物馆的幽深回廊里,他们触摸着黑色矿脉的沉重记忆;最终,在四川省乐至中学明亮的教室中,智慧的种子正借由指尖轻敲键盘的节律,悄然播撒。
        当实践团成员踏入宏泰松果公司,十斤松塔仅能筛出一斤籽的严苛现实,如无声的警钟敲响。在松仁车间,同学们的手掌很快被松脂温柔却固执地粘住,松塔的坚硬外壳,让指尖留下微小却深刻的印记。这些印记虽浅,却如年轮般刻入了心间——红松精神,正是如此向下深扎于土地,向上无畏生长于风霜,默默积蓄着生命的能量。一颗颗红松籽的诞生,原来竟是如此艰难地挣脱了自然紧裹的层层铠甲。
 
 
        随后,团队步入七台河市博物馆。馆内陈列的粗粝矿砂、深沉的矿工帽,特别是那盏曾在幽深巷道里倔强燃烧的瓦斯灯,如凝固的星辰,映照出矿工们向大地索取光明的历史。矿工精神并非虚幻的符号,它是由无数滴汗水、无数次躬身、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凝聚而成。黑色煤海之下,矿工们所掘取的不仅是煤炭,更是支撑民族工业脊梁的坚韧力量。
 

        实践之旅最后一站,东林学子们在乐至中学的教室里,以红松籽的诞生故事为引,铺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编程启蒙课。当孩子们以稚嫩代码描绘出“虚拟松塔”在屏幕上绽放的刹那,他们的眼睛也如被点亮的星辰。“看,我的松塔长出来啦!”教室里一声欢呼,仿佛敲开了一扇新世界之门。实践团巧妙将红松籽的层叠结构化为编程中的循环逻辑,让自然智慧与科技思维在年轻心灵中悄然融合、自然生长。

        松塔的每一片鳞甲,矿脉的每一粒晶体,代码中每一个闪烁的光点,共同编织起一幅辽阔深邃的精神图谱。我们走过林海,触碰矿脉,最后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颗名为“可能”的种子——当坚硬外壳包裹的松仁、大地深处燃烧的光明,与屏幕上初生的绿色枝桠彼此呼应,一种跨越地域与代际的力量便无声流动起来。
此次旅程如年轮般清晰拓印了成长的足迹:所有向上生长的力量,都始于向下扎根的深沉蛰伏。东林学子们将带着红松的沉静、矿工的坚韧,继续在时代的沃土上深耕,让每一颗播下的种子,无论落在何处,终将在风雨洗礼后,迸发出改变世界的新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