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文化传承的根基在经典,活力在青年。为深入探寻 “三孔” 所承载的齐鲁文化基因,摸索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中传承弘扬的有效方式,近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学检验学院鲁韵织光团 ,走进曲阜市 “三孔” 景区,感受千年文脉的历史厚重,体悟传统文化在青春力量赋能下的时代新韵。
一、 青春访孔庙,触摸千年文脉的温度
7月21日下午,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鲁韵织光团三下乡团队踏入曲阜孔庙,朱红的宫墙、参天的古柏仿佛都在诉说着千年故事。跟着队员的镜头,你会看到 “金声玉振” 坊下我们驻足聆听的专注,大成殿前大家对着匾额默念 “仁义礼智信” 的虔诚,还有碑刻群前队员们对照文献记录典故的模样。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藏着齐鲁文化的密码:盘龙石柱的雕刻里有古人对尊师重道的敬畏,杏坛遗址的草木间藏着孔子讲学的智慧。我们不仅是参观者,更是文化的传递者——把孔庙中感受到的儒家精神,变成社区宣讲时的生动案例,让乡村老人能听懂,让孩子们感兴趣。
二、 三孔研学记:当 00 后遇见两千年前的 “课堂”(1)孔庙惊鸿:“万世师表” 里的千年尊崇记忆 “原来‘万世师表’的匾额背后,有这么多历代帝王的尊崇故事!”在孔庙,队员王琳的惊叹道出了我们的共同感受。作为三下乡实践的首站,孔庙给了我们太多震撼:穿过棂星门时,仿佛穿越到古代学子朝圣的场景;抚摸着斑驳的石碑,能想象到千年来文人墨客在此驻足的身影。
(2)寻脉孔庙:为乡亲采撷可传可讲文化片段我们带着 “挖掘能讲给村民听的孔庙故事” 的任务而来:记录下 “天下第一家” 的宗族文化如何影响民俗,拍下古柏的形态解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深意。我们准备将这些素材将变成社区里的手绘海报、课堂上的故事接龙,让孔庙的文化不只停留在景区,更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三、 从孔庙到社区:我们把齐鲁文化的种子带回来
为什么要顶着烈日逛孔庙?因为这里的每一处遗存,都是能滋养乡亲们的文化养分。三下乡团队在孔庙的 3 个小时里,做了一件特别的事:为乡村居民 “定制” 文化知识点。
望见大成殿的礼乐器具,队员们想起乡亲们对传统礼仪故事的喜爱,便仔细记录下古代祭祀的流程,计划改编成情景剧讲给大家听;留意到孔庙的建筑规制中藏着 “礼” 的智慧,就拍下照片一一标注细节,准备做成 “看图识礼仪” 的资料,方便日后讲给乡亲们。
队员唐淑娴说:“孔庙不只是旅游打卡地,更是我们给居民带文化‘礼物’的宝库。” 如今,这些从孔庙带回的 “种子”,正在乡村宣讲、民俗课堂里慢慢发芽。

该活动以青春力量激活齐鲁文脉,队员们在孔庙挖掘文化密码并转化为群众易懂的素材,推动传统文化从景区走向基层,搭建起文化传承桥梁,同时打破文化研究与乡村需求壁垒,探索出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还让 00 后队员完成从文化学习者到传承实践者的蜕变,彰显了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