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新时代奋斗精神,引导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大学生的良好品德,2025 年 7 月 21 日至 23 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鲁韵织光团”的青年学子们积极投身于“青春传承齐鲁文脉”专项活动,依托齐鲁文化深厚底蕴,发挥青春力量与创新思维,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真正做到在实践中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进一步明确青年学子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和使命,为传承弘扬齐鲁文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青春力量。
(一)疏影穿城寻古意,刀痕落木见匠心7月21日,阳光透过树的枝叶,树影斑驳。队伍穿过古城,到达省级楷木雕刻非遗传承人——褚德胜老师的工作室。在这间古朴的工作室里,木屑簌簌落下,褚德胜老师正手持刻刀,在一块温润的楷木上细细雕琢。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楷木雕刻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与楷木为伴四十余载,用刀痕记录着这项传统技艺的千年故事。除此之外,工作室内还陈列着近数百座楷雕作品,或大或小,每一个都精美如画,其精细程度更是令人惊叹。
(二)千年楷雕藏史话,百道工序蕴传承接着,我们对褚德胜老师进行了简单的采访。从采访中,我们得知楷木雕刻始于汉代,因孔子弟子子贡用楷木雕刻恩师像而闻名,历经两千多年传承,形成了“刀法简练、造型古朴、寓意深远”的独特风格。褚德胜老师介绍,一件完整的作品需经选料、设计、粗雕、细刻、打磨、上蜡等十余道工序,仅选料就需从百年以上的楷木中挑选无裂痕、纹理顺直的材料,“差一点都不行,这是对传统的敬畏。”“楷木是孔子故里的‘圣木’,质地坚硬细腻,自带清香,最适合雕刻。”褚德胜老师拿起一块刚打磨好的楷木坯料,指尖轻抚过木材的纹理,眼中满是珍视。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雕刻,“小时候看父亲雕刻孔子像,一刀下去,木头仿佛有了生命,从那时起就迷上了这门手艺。
(三)AI共创再进步,时代真情共发展在工作室内,我们也可见传统文化与时代进步的结合,褚德胜老师借助编程设计,紧跟时代潮流,用楷木雕刻制作了一台“木质收音机”。于是,我们又展开了楷木雕刻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褚德胜老师表示AI的进步与发展可以帮助“楷雕”这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但是是不能够取代人工雕刻的。“雕刻不仅是技术,更是心法。”在数字化时代,传统技艺面临挑战,但褚德胜始终坚持手工雕刻。“机器能复制图案,却刻不出刀痕里的情感。”他指着作品上的一处细节,“这里的弧度要根据木材纹理调整,力道重一分则裂,轻一分则浅,全凭手感和经验。”AI可以帮助非遗的传承,却不能替代人的温度。

活动尾声,团队成员与褚德胜老师合影留念。正是在褚德胜老师的细致讲解下,同学们得以深入认识楷木雕刻这门非遗技艺,系统了解其历史渊源,进而对曲阜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有了更为真切的感知。在他看来,每一刀、每一刻的雕琢,既是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悉心守护,这也让同学们对非遗传承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