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青春寻访红色路,润疆筑梦新征程”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驱车120多公里,来到阿拉尔市第一师一团中学,采访了该校三支一扶工作人员、基层党员唐巧瑛同志。此行旨在深刻理解胡杨精神内涵,感悟基层党员的奉献担当,激励青年学子成长。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画面 刘家兴 供图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
谈及选择扎根边疆教育的原因,唐巧瑛目光坚定:“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奉献,奉献的青春才是无悔的青春。当时西部教育急需教师,作为一名党员,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她坦言,有人质疑年轻人怕吃苦,但支教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党员的责任,就是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承担。”
做孩子们看世界的窗口
对于如何在支教中实现自我价值,唐巧瑛分享道:“报名时想法很朴素,‘那里需要老师,我是党员’。来了才发现,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看世界的窗口’。”她表示,最大的价值感来源于帮助孩子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创造更满意的未来。“成为他们看世界的窗口,就是我价值的实现。”她动情地说。
勉励学子以梦为马
采访最后,唐巧瑛深情勉励塔大学子:“希望胡杨学子们好好学习,继往开来,以崇高理想和无畏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此次采访深深触动了实践团队成员。他们纷纷表示,将以唐巧瑛老师为榜样,学习她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党员本色,将胡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段与基层党员的对话,将成为指引他们青春奉献、书写人生价值的精神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