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红色基因,让历史的回响穿透时光,2025年7月1日至3 日,滁州学院赴南京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实践小分队的7名成员,在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了为期3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铭记历史守初心,薪火相传护和平”为主题,用静默的缅怀、真诚的讲述与自发的传播,让那段沉重的历史在青年心中扎根,让和平的信念在行动中生长。

沉浸式学习:在史料中触摸历史的温度
踏入纪念馆的那一刻,空气仿佛都变得凝重。团队成员们敛声屏气,在泛黄的文献里追溯 1937 年的寒冬,在黑白影像中直面暴行的细节,在讲解员哽咽的讲述中拼凑遇难者的故事。那些凝固着血泪的照片、带着弹痕的遗物、幸存者颤抖的证词录音,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原来历史从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骤然凋零,是一座城市的破碎与悲鸣。
“当看到‘万人坑’遗址玻璃下整齐排列的白骨,有的还保持着挣扎的姿态,我突然读懂了‘铭记’二字的重量。”有的队员在笔记里写道,指尖划过展柜时,掌心的温度仿佛能与八十多年前的苦难产生共鸣。

捐款献菊:以行动寄托最深沉的缅怀
纪念馆和平广场设置了“献菊缅怀”区,游客可通过自主捐款获取素白菊花,所筹善款将用于纪念馆史料修复与幸存者关怀项目。这无声的倡议,意外收获了最动人的回应: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地投币取花,将菊花轻放在纪念碑前,深深鞠躬的背影里,藏着跨越半个世纪的思念;年轻父母牵着孩子的手,教他把硬币投入捐款箱,再亲手接过菊花放下,低声说 “要记住,这是用生命换来的和平”;还有外国游客用生硬的中文问 “捐款在哪里”,鞠躬时,胸前的相机镜头对着花海,仿佛要将这份跨越国界的缅怀永远定格。
每一朵菊花都是一份惦念,每一次捐款都是一份担当。这些朴素的行动,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地诉说着“我们记得”——记得苦难,更记得要为守护历史、延续和平尽一份力。

走出纪念馆:让历史的回响传得更远
走出纪念馆的大门,阳光落在肩头,却总觉得有份沉甸甸的责任压在心底。那些泛黄的史料、凝固的瞬间、无声的遗物,不是陈列在展柜里的过去,而是刻在民族记忆里的警示。我们拍下和平广场上堆积的白菊,录下参观者哽咽的低语,把讲解时遇到的每一双认真的眼睛都记在心里——因为我们知道,看过的历史不能只存在于纪念馆里,听过的故事不该止于展厅出口。
实践的意义,从来不止于“看见”,更在于“传播”。离开纪念馆后,团队成员们带着沉甸甸的感悟,自发成为历史的 “传声筒”。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历史传承中,我们的团队成员在参观大屠杀纪念馆后自发地进行宣传,比如去小学初中进行讲解,先简述了纪念馆实践的初衷与主题,随后分享了实践中的触动,让现在的学生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这场三下乡活动,于我们而言,早已超越了一次简单的实践。踏入纪念馆时的沉重,讲解时的哽咽,看到游客捐款献菊时的动容,走出展厅后想要为历史发声的迫切……这些情绪交织成一份滚烫的感悟:历史从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需要我们亲手接住的接力棒。 我们曾以为“铭记”是抽象的责任,直到亲眼看见那些苦难的痕迹,才懂它是具体的行动——是认真记下每一段史实,是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是用微小的善意守护幸存者的余生。如今再想起纪念馆的和平钟,才明白钟声里不仅有对逝者的告慰,更有对我们的嘱托:作为青年,我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节点上,唯有带着这份震撼与敬畏坚定前行,才能让“和平”二字,在代代相传中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