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运河古村焕新颜:淮北道口村以 “博物馆 +” 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2025-08-08    阅读:
    来源:王耀扬

运河古村焕新颜:淮北道口村以 “博物馆 +” 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2025 年 7 月 20 日至 25 日,淮北师范大学 “聚焦百村支书 —— 耕耘与希望交织的振兴之路” 实践团深入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调研团队通过深度访谈村支书、乡镇干部、村民及企业代表,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考察产业基地、文化遗址和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梳理了道口村以柳江口博物馆为核心的文旅融合振兴路径。数据显示,这座依托隋唐运河文化建成的乡村博物馆开馆半年已接待游客 3.2 万人次,拉动周边餐饮收入增长 40%,为村集体年增收 12 万元,成为皖北农区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的生动实践。

博物馆成振兴引擎: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活力

走进道口村,灰瓦白墙的柳江口博物馆掩映在绿树丛中,馆前生态停车场停满了来自周边市县的车辆。“以前村里路不好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现在博物馆建起来,游客多了,我开的农家乐周末都忙不过来。” 村民李大姐笑着说。据村支书刘超介绍,为破解耕地碎片化、青壮年外流率超 60% 的发展困境,村里依托大运河遗址考古发现的文化 IP 价值,在镇政府支持下启动 “以馆兴村” 战略。
 
刘超牵头协调 30 亩建设用地,成功引入县文旅投资 200 万元建成柳江口博物馆。博物馆不仅采用秸秆砖环保技术获评省环保示范项目,更在展厅设立 “隋唐运河非遗区”,邀请 8 位老艺人现场授徒,复活柳编、泥塑等传统技艺。“运河粮仓” 泥塑等文创产品成功入选淮北市文旅优选名录,通过文创摊点销售为村民增加收入。与此同时,村集体同步开发的葡萄采摘园也因游客引流实现客流量翻倍,形成 “博物馆 + 农家乐 + 采摘园” 的文旅产业链雏形。
 
基础设施的配套升级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里新建的生态停车场可容纳 50 余辆车,开通的公交专线直达县城,解决了游客出行难题。更让村民欣喜的是,博物馆运营直接带动 20 名村民实现 “家门口就业”,担任讲解员、保洁员等岗位,人均月增收 2000 元以上。馆外同步建设的湿地公园和污水处理系统,还惠及周边 50 户村民,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党建引领聚合力:村支书掌舵基层治理创新

“博物馆能顺利运营,离不开村党支部的引领和党员的带头。” 刘超深有感触地说。为保障博物馆有序运营,村支书组织 12 名党员成立 “文保志愿队”,每天轮流参与秩序维护、游客引导等工作。针对运营初期出现的村民就业分配纠纷,村里创新建立 “村委 - 运营方” 联席会机制,及时调解矛盾,半年内成功解决 3 起纠纷,让惠民成果真正落到实处。
 
在资源整合方面,刘超展现出基层干部的实干担当。他多次奔走县文化局,成功争取到 “一村一馆” 专项资金支持;积极对接淮北师范大学,促成高校与村里建立志愿讲解合作关系,缓解专业人才不足的压力。为调动村民参与博物馆服务的积极性,村里创新推出 “积分制” 管理办法,村民参与服务积累的积分可兑换农资,有效提升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王书记为村里办了实事,但我们也希望博物馆能运营得更好。” 一位村民在调查问卷中写道。调研显示,72% 的村民认为村支书存在 “重硬件轻运营” 的倾向。对此,刘超并不回避:“建馆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博物馆‘活起来’‘火下去’,确实是我们下一步要攻克的难题。” 目前,村里正探索 “村集体参股运营” 模式,尝试通过市场化机制提升运营效益,让村民更广泛地分享发展红利。

破局发展瓶颈:文旅升级路在何方

尽管成效显著,道口村的文旅振兴之路仍面临挑战。调研发现,博物馆运营资金高度依赖财政拨款,商业化收入占比不足 15%,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数字化体验薄弱成为突出短板,数字展陈仅占展厅面积的 10%,互动设备故障率超 20%,难以吸引青少年游客,导致游客黏性较低。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制约着发展,博物馆没有专职策展人员,临时讲解员培训不足,影响了文化传播效果。
 
“产业规划还不够完善,‘博物馆 - 农田 - 民宿’的深度游览动线没有形成,游客二次消费场景单一。” 淮北师范大学实践团成员分析道。目前游客大多是 “参观 1 小时就离开”,未能有效转化为餐饮、住宿、文创消费,产业链条有待延伸。此外,合新高铁淮北站开通带来的区位优势尚未充分利用,客源市场拓展仍有较大空间。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团队联合村两委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结合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 的政策导向和安徽省 “千村百馆” 工程部署,村里计划从三方面突破:联合教育局设计 “运河农耕” 研学课程,开发专属研学 IP 吸引中小学团队;申请省级文旅资金进行数字化升级,引入 AR 技术还原隋唐漕运场景;推行 “村企合作 2.0” 模式,与专业文旅公司合作经营,约定 30% 利润反哺村养老中心。淮北师范大学艺术系也拟在馆内设立实习基地,为博物馆注入专业人才活力。

乡村振兴启示:小博物馆里的大文章

道口村的实践为同类乡村提供了可复制的振兴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如何盘活本土文化资源成为关键课题。柳江口博物馆的成功证明,小型乡村博物馆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能成为乡村产业升级的引擎,通过 “文化 + 生态 + 农业” 的融合发展,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基层干部在文化项目中既要会‘建’更要会‘管’,要平衡短期政绩与长效运营。” 调研团队负责人表示。建议将运营效益、村民满意度等指标纳入村支书 KPI 考核,推动乡村文化项目从 “重建设” 向 “重运营” 转变。同时,“村集体参股 + 专业团队运营” 的模式值得推广,既能保障村集体和村民利益,又能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
 
如今的道口村,运河古韵与乡村新貌交相辉映。随着研学 IP 开发、数字化升级等措施的落地,这座运河古村正朝着 “文旅强村、生态美村、富民兴村” 的目标稳步前进。“下一步我们还要建民宿、搞夜游项目,让游客来了能住下、多消费。” 刘超的规划蓝图清晰而坚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道口村用实践证明:立足本土文化,找准特色路径,小乡村也能书写出大文章
 
                                                                                          报告人 王耀扬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