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玉溪师范学院学子赴腾冲司莫拉开展三下乡——探寻佤族文化,助力乡村发展。

    2025-08-08    阅读:
    来源:“青聚同心”边境文化赋能实践团
         为深入贯彻二十大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聚同心”边境文化赋能实践团于7月14日赴腾冲司莫拉开展社会实践。通过文化调研、民族交流等形式,深入少数民族村落探寻乡村振兴路径,用青春智慧为司莫拉发展注入新活力。
         司莫拉佤族村位于云南省腾冲市,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是中国传统村落、民族团结示范村,一个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的边疆幸福村。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此考察时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的司莫拉,青山环抱,特色民居错落有致,稻田栈道相映成趣。村口“幸福司莫拉”的殷切祝福,见证着这个佤族村寨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司莫拉依托乡村振兴政策,焕发新生:石板路蜿蜒整洁,特色民宿与农家乐兴起,生态茶园、稻田画与民俗体验吸引众多游客。村民们既保留着淳朴的佤族生活方式,又通过文旅融合实现增收,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典范。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我们走进村民李发顺家。团队成员与李发顺围坐交谈。了解到她们借助乡村旅游,制作佤族美食售卖,收入逐年升高,日子蒸蒸日上。李发顺回忆到:“总书记嘱托我们要把幸福生活奋斗得更好,现在我们开农家乐、卖米粑粑,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通过亲身调研走访,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为边疆民族地区带来的崭新气象。
         在司莫拉佤族民俗博物馆内,团队成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围坐并亲切交谈。小组成员向外地游客介绍佤族传统农具和织棉,并交谈这些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当地村民则热情讲解佤族传统生活习俗,现场互动频繁,笑声不断。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实践团不仅收集到了游客们对司莫拉文化发展的宝贵建议,更搭建起了各地游客与佤族文化理解之间的桥梁。博物馆内陈列的每一件展品都成为讲述佤族故事的载体,而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正是司莫拉乡村振兴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现在的司莫拉族村寨,正像习近平总书记体验米粑粑制作时心系边疆福祉,亲手压“福”“囍”寄祝福,福囍双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汉族与少数民族携手创业、互帮互助的故事,正是“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鲜活实践。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我们将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产业兴带动百业兴,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希望的田野,共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