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运河文脉润乡土:淮北道口村以文化为笔绘就振兴新画卷

    2025-08-08    阅读:
    来源:王耀扬
运河文脉润乡土:淮北道口村以文化为笔绘就振兴新画卷
2025 年仲夏时节,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草木葱茏。柳江口博物馆前的石板路上,游客们循着隋唐运河的千年文脉缓步前行;葡萄采摘园里,孩童的欢笑声与枝头的蝉鸣相映成趣。7 月 20 日至 25 日,淮北师范大学 “聚焦百村支书 —— 耕耘与希望交织的振兴之路” 实践团踏访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考察,解码这座运河古村如何以文化为钥,打开乡村振兴的新大门。数据见证蜕变:柳江口博物馆开馆半年来,接待游客逾 3.2 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 12 万元,让这个曾面临 60% 青壮年外流的村庄,在千年运河文化的滋养下重焕生机。
一渠清波连古今:博物馆激活乡村发展春水
“以前守着运河故道愁生计,如今靠着博物馆把日子过成了诗。” 在博物馆担任讲解员的村民张桂兰,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道口村的蝶变。谁能想到,这个如今游客如织的村庄,曾长期困于耕地碎片化的桎梏,传统农业的收益如同村口的老槐树般生长缓慢。转机始于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现,那些沉睡地下的漕运遗迹,为村庄带来了 “文化兴村” 的灵感。
 
村支书刘超成为这场变革的 “掌舵人”。为让文化蓝图落地,他带着村干部踏遍村里的田间地头,挨家挨户耐心沟通,终于协调出 30 亩建设用地;又多次奔走县城,成功引入县文旅 200 万元投资,让柳江口博物馆在运河岸边拔地而起。这座融合环保理念的建筑颇具巧思 —— 采用秸秆砖技术砌筑的墙体,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荣获安徽省环保示范项目称号。馆内 “隋唐运河非遗区” 更是藏着惊喜:8 位银发老艺人端坐其间,指尖翻飞间,濒临失传的柳编技艺化作精巧的篮筐,泥土在掌心流转成为栩栩如生的 “运河粮仓” 泥塑,让千年手艺在新时代重放光彩。
 
博物馆就像一块磁石,将散落的乡村资源凝聚成发展合力。村民经营的农家乐,如今每到周末便座无虚席,“以前一天卖不了三桌菜,现在游客排队等着吃,半年就把装修钱赚回来了!” 村集体顺势打造的葡萄采摘园,也因游客引流而客流如织,与博物馆、农家乐共同编织起 “文化参观 + 农事体验 + 餐饮服务” 的文旅产业链。村里新建的生态停车场、开通的公交专线,不仅让游客往来便捷,更让村容村貌如水墨画卷般舒展 —— 灰瓦白墙的民居与绿意盎然的庭院相映,昔日沉寂的村庄如今处处透着生机。
党建引领聚星火:基层治理点亮振兴之路
清晨的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窗棂,洒在 “文保志愿队” 的红袖章上。这支由 12 名党员组成的队伍,是刘超创新乡村治理的 “点睛之笔”。年过六旬的老党员刘保国每天准时到岗,一边引导游客一边讲解运河故事:“这些老物件、老技艺是咱村的根,党员就得带头守好这份家业。” 他们用脚步丈量博物馆的每个角落,用热情传递乡土文化的温度,成为连接古今的 “文化使者”。
 
乡村发展难免遇到磕绊,博物馆运营初期的就业分配纠纷曾让村民犯愁。村两委迅速建立 “村委 - 运营方” 联席会机制,每月定期坐下来协商,像解开绳结般化解矛盾,半年内妥善解决 3 起纠纷,让惠民成果真正落到实处。为调动村民参与热情,村里推出 “服务积分制”,参与博物馆服务积累的积分可兑换农资,村民们从 “要我参与” 变成 “我要参与”,形成了 “人人争当主人翁” 的生动局面。
 
“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这是刘超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知文化项目需要多方助力,一次次前往县文化局争取支持,将博物馆纳入 “一村一馆” 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又主动对接淮北师范大学,让高校志愿者定期来馆讲解,为乡村注入青春活力。村民们认可他的实干:“书记能把博物馆建起来不容易!” 但调研中 72% 的村民也期待,村里能更注重 “建管并重”,让博物馆真正 “活起来、火下去”。
破局前行谋长远:绘就文旅融合新蓝图
成绩背后,道口村的振兴之路仍需跨越沟坎。调研显示,博物馆运营资金中财政拨款占比超 85%,商业化收入不足 15%,如同航船依赖 “外力推动”,自主续航能力有待加强。数字化体验不足是另一块 “短板”—— 展厅内数字展陈仅占 10%,互动设备偶有故障,难以留住青少年游客的脚步,导致多数人 “参观一小时即离”,二次消费场景亟待拓展。
 
“游客来了留不住,消费链条断了档。” 村文书的话点出关键。目前村里尚未形成 “博物馆 - 农田 - 民宿” 的深度游览动线,如同珍珠未串成项链,文旅价值未能充分释放。专业人才短缺也制约发展,缺乏专职策展人员导致展览更新缓慢,临时讲解员培训不足影响文化传播效果。值得期待的是,合新高铁淮北站开通带来的区位优势,正等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面对挑战,道口村已擘画升级蓝图。乘着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 的东风,村里计划开发 “运河农耕” 研学 IP,与教育局合作设计沉浸式课程,让中小学生在体验漕运模拟、古法农耕中触摸历史;申请省级文旅资金进行数字化改造,用 AR 技术重现 “帆樯林立、舟楫相连” 的漕运盛景,让千年运河 “动起来”;探索 “村企合作 2.0” 模式,与专业文旅公司联手运营,约定 30% 利润反哺村养老中心,让发展成果更普惠。淮北师范大学艺术系拟设立实习基地的消息,更让村庄对人才注入充满期待。
文脉永续谱新篇:乡村振兴的 “道口答案”
道口村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 “文化赋能” 的鲜活样本。这座小村庄证明,乡村文化设施绝非 “面子工程”,只要深掘本土资源、创新运营模式,就能让文化成为产业升级的 “发动机”。“小型博物馆 + 生态农业” 的融合模式,既守护了 “乡愁记忆”,又激活了 “发展密码”,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共赢。
 
“基层干部要当好‘建馆人’,更要做好‘馆长’。” 调研团队负责人的话引人深思。道口村的探索启示我们,乡村振兴需要既懂建设又善运营的 “多面手”,应将运营效益、村民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推动文化项目从 “重硬件” 向 “重软件” 转型。“村集体参股 + 专业团队运营” 的模式更值得借鉴,既能守住村民利益的 “根”,又能插上市场化的 “翼”。
 
夕阳西下,运河余晖洒满道口村。博物馆的灯光渐次亮起,与村民家的炊烟交融成温暖的剪影。随着研学课程开发、数字化升级等措施落地,这座运河古村正从 “文化唤醒” 迈向 “产业兴旺”。“我们要让博物馆成为永不闭馆的文化课堂,让运河故事滋养更多乡愁。” 刘超的话语里,藏着乡村振兴的质朴初心。在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上,道口村正以文化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新的篇章。
 
 
 
 
 
                                                                  报道人 王耀扬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