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情满杨柳。2025年7月27日,随着一场温馨而隆重的闭营仪式在宁夏吴忠市杨柳村落下帷幕,江苏大学伯藜支教团为期两周的暑期支教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来自江苏大学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支教团成员们,带着知识与热情而来,载着感动与成长而归,在塞上江南的这片热土上,书写了一段关于奉献、陪伴与希望的教育篇章。
这场跨越山海的支教之旅,其根基远在启程之前便已深深扎下。自2025年3月正式组队起,江苏大学伯藜支教团便踏上了周密而充实的准备之路。四月团队建设,五月精研课程,六月教学准备。此外,团队还组织了体能锻炼、安全知识培训、急救技能学习等,为应对支教地的环境与挑战做好身心双重准备。直到七月,支教团整装启程,奔赴塞上。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活动方案和满腔热忱,支教团成员于7月10日从镇江出发,奔赴宁夏吴忠杨柳村,正式开启为期两周的支教实践。
在杨柳村小学短暂而珍贵的两周时光里,支教团成员们将前期准备的蓝图转化为生动鲜活的课堂与实践。他们围绕“拓展视野、激发兴趣、启迪心灵”的核心目标,精心设计并实施了多元化、高质量的课程与活动体系,成为此次支教最鲜明的特色与亮点。例如,组织趣味运动会及日常体育课程,将竞技性与趣味性完美结合。除了传统项目,更设计了“摸石头过河”、“背对背夹球”、“集体跳大绳”等团队协作游戏,让孩子们在汗水中锻炼身体,在合作中感悟团队精神,享受运动的纯粹快乐。非遗文化方面,通过动手实践与文化讲解,让孩子们触摸民族文化的根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此外,还有文化教育,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声律启蒙课程。通过诵读经典蒙学读物、学习拼音韵律、进行趣味绕口令和诗歌朗诵,培养孩子们的语感,提升普通话水平,为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7月27日的闭营仪式,是两周支教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一场饱含深情的告别与祝福。仪式上,孩子们自信地登上舞台,展示了在支教期间学习的部分成果:朗诵声律启蒙的篇目,演唱新学的歌曲,表演充满童趣的舞蹈……每一个节目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努力与成长,也饱含着支教老师的辛勤付出。支教团队长曹佳颖回顾了难忘的支教点滴,表达了对孩子们未来的美好祝愿,并勉励他们保持好奇,努力学习。之后,支教团对对在支教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了表彰,并互赠了纪念品。小小的礼物承载着浓浓的情谊。
江苏大学伯藜支教团此次宁夏杨柳村之行,是这支队伍光荣传统的又一次生动延续。自2016年成立以来,江苏大学伯藜支教团已连续多年组织优秀学子,累计派出超过一百余人次,接力奔赴贵州、山东、河南、宁夏等多个中西部省份的乡村学校开展公益支教。
每一次出发,都是一次青春的远征;每一次抵达,都是一场爱心的播种。支教团成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心系乡土、服务社会、勇担使命的责任与情怀。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克服困难,将优质教育资源带到乡村,不仅传递了知识,更播撒了希望的种子,点燃了无数乡村孩子心中的梦想之光。他们的付出,为促进教育公平、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实实在在的青春力量。
此次杨柳村支教的成功实践,再次彰显了江苏大学伯藜支教团卓越的组织能力、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教育情怀。支教团成员们在服务中历练,在奉献中成长,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历和精神财富。他们教给孩子们知识,教会他们仰望星空;而孩子们纯净的心灵和坚韧的品质,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支教老师,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教育报国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