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至28日,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薪火照皖北,红烛育童心”实践团队奔赴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以淮海战役 “小推车精神”为脉络,串联革命遗址走访、红色支教实践,在挖掘红色资源中赋能乡村振兴,让青春力量与红色传承同频共振。
探源红色根脉,感悟初心力量 双堆集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与临涣总前委旧址的青砖灰瓦,承载着淮海战役的峥嵘记忆。实践团队以“小推车精神”为指引,开启红色探源之旅。实践队员们穿梭于革命遗址间,在走访中触摸历史温度,在感悟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旧居聆听人民战争的故事,于陵园瞻仰烈士丰碑,打捞“小推车”背后的热血记忆。走访中,泛黄的粮票、磨损的独轮车,与亲历者的鲜活讲述交织,让 “小推车精神”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化作可触可感的红色基因。走进双堆集烈士陵园,碑上“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烈士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员们在烈士名录墙前驻足,一行行名字背后是无数年轻生命的奉献。在临涣总前委旧址,煤油灯、电话机、作战地图还原着当年的指挥场景。成员们凝视着墙上的军事部署图,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箭头标注着战斗进程,仿佛能听见当年电话里的作战指令与窗外的枪炮声交织。从烈士陵园的肃穆到总前委旧址的厚重,成员们在历史现场完成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展现的远见卓识和担当精神,让我们对初心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团队成员不禁感慨:“这些真实的故事比课本更震撼,让我们明白红色文化不是陈列的文物,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精神,感受到的是有温度的信仰。”
播种红色火种,点亮童心信仰 实践团队走进濉溪县第一实验小学、双堆集中心小学,把红色课堂搬进教室。“同学们,小推车为什么能推出胜利呀?”支教队员以故事为桥,将“小推车精神”融入趣味教学。音乐教室里,《红星歌》的激昂旋律回荡,队员强薇带领孩子们开展普通话正音训练,通过“歌词闪电接力”游戏,加深对红色歌词的理解,当伴奏随机暂停,孩子们争相抢夺“红星话筒”接唱后半句,接错的小组用方言送上“祝红星永远闪亮”的祝福,在欢声笑语中深化感悟。队员们还编排红色情景剧,让孩子扮演支前民工“重走”运输路;开展 “我给烈士写封信”活动,稚嫩文字里满是敬意;举办“普通话 + 红色故事”推广活动,让革命往事声入人心。“原来咱家乡藏着这么多英雄故事!”五年级学生上完课,主动当起班级“红色宣讲员”。实践团队还开发“红色+教育”双主线课程,将心理学游戏、教育学方法融入教学,既传承红色基因,又提升乡村孩子的学习兴趣。三天里,200余名学生在红色课堂中汲取力量,让“小推车精神”成为成长路上的精神坐标。
扎根乡村教育,共筑成长基石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对两位一线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围绕红色文化教学与普通话推广议题,挖掘教学实践中的鲜活经验。从 26 年教龄的资深教师到新生代教育工作者,他们结合乡村教育实际,剖析教学痛点,为优化乡村教育模式提供了鲜活视角。受访教师普遍认为,红色文化涵盖革命遗址、文物、故事及精神等丰富内涵,对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学习红色文化能帮助他们铭记历史、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濉溪第一实验小学通过推荐《鸡毛信》《小英雄雨来》等红色读物、举办手抄报活动和红色故事大赛,将课本知识与红色文化结合;双堆集中心小学则依托本地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双堆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引导学生以红色故事进行写作,开展主题班会。谈及教学困境,教师们坦言存在三大挑战:学生对革命历史缺乏亲身经历,存在时间距离感;本地红色教育基地资源有限;教学时间紧张,知识与文化整合难度大。对此,教师建议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能力,通过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等创新形式增强趣味性,深化与红色纪念馆、党史部门的合作,同时增加教材中红色内容比重,推动多学科协同教育。双堆中心小学王老师坦言,学生整体普通话水平尚可,但部分存在平翘舌、前后鼻音混淆问题。针对推广策略,教师们提出“双轨并行”原则,通过“用普通话讲方言故事”传承本土文化。同时呼吁加强师资培训、配备专业语音设备、深化家校协作改善语言环境。一线教师们扎根乡村教育沃土,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优化。他们的经验与建议,为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红色基因传承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
此次实践活动,从革命遗址中打捞鲜活记忆,让“小推车精神” 从文字变为可触可感的力量;在课堂里创新红色教学,用歌声与游戏让200余名孩子与历史对话;于访谈中倾听一线教师心声,为红色文化传承与普通话推广找准实践方向。这场青春与红色的相遇,正如那些曾推动胜利的小推车,当代青年正以知识与热情为轮,以使命与担当为辙,在新时代路上续写“薪火相传”的新篇章,让红色火种照亮更多角落,让红色故事在代代相传中永葆生命力。团队所有成员将继续深耕教育,以当地红色资源为根基,以行动践行担当,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路上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青春力量。
(通讯员: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刘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