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法治彝乡青春行:乡音里的普法声,田野间的团结情——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赴云南乡村走访纪实

    2025-08-09    阅读:
    来源: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
  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反恐怖主义法学院)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20日至8月1日前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个旧市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入开远市宜民村、他秃村、路租村及个旧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中心等地,通过入户走访、法治宣讲、问卷调研等形式,在民族文化浸润与基层实践中,探寻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答案,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一、走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中心:触摸共同体的文化根脉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实践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云南省个旧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中心,通过观看馆内丰富的实物展示、详实的图文资料以及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演示,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沿革、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知。
  
  从共同抵御外敌到携手发展旅游业,馆内的每件展品都诉说着“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理念,见证着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二、深入乡村走访调研:感受屋檐下的温情
  
  为深入了解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承情况,实践队深入个旧市他秃村以及开远市路租村、宜民村进行走访调研,开展系统性社会调查。
  
  队员们带着提前准备的礼物,以真心为钥匙,以脚步为丈量,在促膝长谈中感受民族情谊的深厚温度。在村民家中,实践队成员与村民们亲切互动,在和谐温暖的氛围中询问村民的生活情况,用耳朵听心声、用眼睛看变化,真正走进村民的生活。村民们接过队员们一笔一画写下的真挚祝福,这不仅是祝福的传递,更是真心的碰撞。
  
  青春的身影与村民的笑容相映,在新时代持续传递着脉脉温情与蓬勃力量。民族团结不仅是书本里的概念,更是屋檐下的话家常、手拉手的温暖。实践队以“交真心、接地气、察实情”的作风,架起民族之间的连心桥,凝聚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手足情,让“石榴籽”精神在互动中愈发鲜活。
  
  实践队员们深入街道办,这里是基层治理与民族团结的生动窗口。他秃村街道办走廊上的“心愿墙”贴满了村民们的诉求,每一个诉求都标注着解决进度;旁边的组织结构图清晰列出负责人信息,方便村民办事。来到村民教育室,这里是政策学习与信息传递的阵地,大小事务和新政策都张贴在宣传栏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语格外醒目,下方照片里藏着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故事。作为多民族聚居村,村落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劲往一处使,让各民族亲如一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正如教育室标语所书——“休戚与共,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青春的目光与基层的实践交汇,团队成员深切感悟到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由人民的心愿、办事的效率和共处的温情共同在新时代不断凝聚起的前行合力。本次实践,不仅是对基层治理的实地认知,更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体悟,队员们将以行动凝聚民族情感,为增进团结、助力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三、开展乡村普法宣讲:播撒法治的种子
  
  实践团队在实务导师王旭的指导下,来到开远市各村庄开展法治宣传,以宣讲为载体、以行动为依托,在田间地头播撒法治的种子,在新时代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实践队成员与父老乡亲面对面座谈,围绕村民关心的土地纠纷、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法律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乡村实际案例,讲解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村民们认真聆听、不时互动,一个个生动案例、一句句贴心解读,让大家对法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法治的种子悄然播撒心间。
  
  经实务导师王旭修改完善的调查问卷也发放到了村民们的手中,内容涵盖法律、民族团结、干部作为等方面。团队成员耐心引导村民们填写、解答疑问,为后续服务找准方向。
  
  当青春的热忱与乡村的需求相融,团队成员在新时代持续传递着法治的温度。此次法治宣讲活动不仅为村民带来实用法律知识,增强了村民们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更让团队坚定了助力乡村法治建设的决心,未来将继续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凝聚民族团结的共识
  
  实践团队在云南省开远市大庄乡大庄村、路租村、个旧市他秃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以互动为桥梁,在交流共鸣中凝聚民族团结的共识。
  
  实践队成员用生动形象、简朴易懂的语言,采取“理论+故事”“宣讲+互动”的模式,以“小故事”传递“大团结”,帮助村民们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意义。面对村民们的提问和见解,队员们认真倾听、积极回应,将民族团结理念送到各族群众心坎上。团队向村民发放制作的海报与调查问卷,结合问卷反馈,进一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和体系。
  
  在大庄村村委组织的“三讲三评”活动中,村支书与村公安局对新的村规民约制定和预防电信诈骗的普法工作进行指导,在实践队员们的讲解下,村民们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树立运用法律保障权利的意识。
  
  青春的声音与民族的心声交融,实践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宣讲中的共鸣、互动里的理解、实践中的同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持续凝聚着发展的合力。
  
  实践感悟:
  
  此次赴云南边疆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扎根民族沃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暖心之旅,也是一次将专业所学与基层需求相结合、锤炼实践本领的成长之旅。通过在宜民村、他秃村等地开展法治宣讲、问卷调研、文化交流、走访座谈等活动,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云南省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厚情谊,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有了更真切的感悟。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之根、力量之源。在与各族群众的互动中,团队成员看到了基层治理的温度、民族文化的活力,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实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实践队员将带着这份对民族情谊的深刻理解,把所学融入服务民族地区的实践中,以实际行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团队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民族工作,努力提升自身本领,为推动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基层治理提升贡献青春力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