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三峡草编的历史和技艺传承,2025年7月6日,湖北汽车工业学“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赴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文化小巷的峡江草编陈列馆,开展了三峡草编的非遗调研。团队成员通过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峡江草编传承人罗光林,聆听了传承人讲述技艺发展历程,动手体验了编织技法,深刻了解三峡草编的历史底蕴与当代发展。
调研团队抵达到秭归县“屈原故里非遗小巷”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家飘出淡淡草料清香的草编工坊。这便是罗光林的“峡江草编”体验馆。
草编艺术深深植根于当地的文化土壤。三峡文化是巴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屈原故里秭归一带,更是将草编与楚辞文化紧密结合。
进入“峡江草编”体验馆,罗光林老师热情地欢迎了团队成员,并带领大家参观他的草编作品陈列室。墙上挂满了各种草编精品,包括微型龙舟、中国龙、蛇形萌宠等等,草编作品数量琳琅满目,形象生动迷人,令人赞叹。

图为罗光林为调研团队讲解他创作的草编龙舟等作品。乐文俊 通讯员摄
在采访交谈中,罗光林讲述了自己与草编结缘的故事和草编历史文化。从中调研团队了解到,传统的三峡草编就是用棕榈叶、玉米叶、艾草等植物编织物件,作于装饰和佩戴在身旁。“草编制品的价值不该只囿于一种经济实用链条,应具有较高的审美愉悦和鉴赏功能。”罗光林老师向团队道出了他对峡山草编的深刻思考和追求。为此,他将秭归本地的皮雕、刺绣等技艺融入草编创作,博采众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峡江草编”风格。
在采访结束后,团队学习体验峡山草编,罗光林向调研成员讲解草编工艺的要点和技巧。据他所言,草编用到的材料有粽叶、玉米叶,还有当地的丝茅草、蒲草、稻草等,需要先进行清洗,然后用开水煮并加入染料染色,染好后固色、冲洗、晾干,再扎成小把备用。罗光林耐心地解释每一道工序,强调选料和预处理对作品质量的影响。

图片为罗老师编织草编龙舟。乐文俊通讯员摄
在罗光林的巧手下,普通的草叶仿佛有了生命,逐渐变成惟妙惟肖的工艺品。据了解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罗光林老师带去的草编粽子等产品供不应求,早早被抢购一空。很多游客表示,现场观看非遗传承人编织草编很有感染力,感受到了手艺人的用心和传统技艺的魅力。
轮到调研团队成员开始体验草编技艺时,罗光林特地准备了一些已经处理好的彩色草叶,让大家亲自动手编织简单的草编作品。在罗光林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尝试编织草编粽子和小蚱蜢等造型。起初,不少团队成员由于缺乏经验,手法生疏,草叶总是不听使唤,不是编错了纹路就是中途散开。但在罗光林的耐心示范和鼓励下,大家逐渐掌握了技巧,作品也初具模样。

图为调研团队成员体验草编。乐文俊通讯员摄
告别罗老师,此次"三下乡"非遗调研活动,团队成员不仅在调研中受教育、长才干,而且深入了解和体验三峡草编技艺。古老的峡江草编技艺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装饰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载体。“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表示期待通过自身实践和宣传,助力三峡草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和罗老师的合影。乐文俊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