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海龙凯歌寻红迹,青禾学子筑农魂

    2025-08-09    阅读:
    来源:大学校导网
2025年7月14日,四川农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青禾·红迹团队怀揣着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强农兴农使命的热忱,奔赴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海龙凯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围绕“强农兴农”红色基因传承主题,旨在通过实地探访,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川农大精神” 。
 
抵达海龙凯歌后,团队首先来到海龙凯歌广场。马克思画像、鲜红党旗与生动的劳动场景浮雕交相辉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醒目镌刻,“海龙凯歌 低碳共富”的标语传递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青禾·红迹团队队员在此驻足体悟,从红色精神与理论指引中汲取奋进力量,深化对强农兴农使命的认知。
 
随后,队员们参观了凯歌公社美术馆。美术馆独特的建筑外观,融合了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承载着往昔的记忆。在这里,他们感受艺术与乡村发展的融合,体悟到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也看到了红色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所绽放出的魅力。

沼气博物馆作为此次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站,以丰富的实物展品、详实的文献资料和沉浸式的场景复原,为队员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农村能源发展的窗口。步入展馆,队员们首先被入口处陈列的老式沼气发酵罐吸引——锈迹斑斑的金属罐体上,岁月的刻痕清晰可见,罐体侧面手写的“1978年试验品”字样,无声诉说着早期科研工作者的探索足迹。在“技术演进”展区,从简易的水压式沼气池模型到现代化的智能发酵系统,图文并茂的展板配合动态演示视频,直观呈现了沼气技术从粗放式利用到精准化管理的蜕变。队员们时而驻足记录展板上的关键数据,时而俯身观察玻璃展柜中保存完好的沼气灶、脱硫装置等老物件,并不时就“早期发酵原料配比”“冬季产气效率提升”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通过讲解员的细致介绍,大家不仅掌握了沼气产生的化学反应原理,更深刻认识到这项技术在解决农村燃料短缺、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多重价值。展馆中央的“能源革命”主题浮雕墙前,队员们久久伫立,浮雕上交错的管道、忙碌的农民与轰鸣的农机,生动再现了沼气技术推广过程中千家万户的生活变迁,让大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在沼气博物馆的透明展柜中,一组承载四川沼气发展记忆的史料静静陈列:上方是四川省沼气协会成立大会的黑白合影,照片里百余位与会者身着朴素衣装,在简陋会场前定格下改变农村能源结构的决心;下方《人民日报》泛黄的版面与“沼气经验交流现场会”的老照片交相陈列,斑驳墨迹间记载着“土法制气”“综合利用生物能源”的探索实践。
 
这些跨越四十余载的实物档案,还原了1983年四川沼气推广者们自筹经费、扎根田间的创业场景,更以“煮饭不烧柴、点灯不用油”的民生叙事,展现着科技兴农的时代答卷。实践队员们驻足凝视,在岁月痕迹中读懂前辈“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坚守,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坚定了传承沼气精神、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信念。

团队还到访国际航天育种中心凯歌基地。试验田内,航天育种技术培育的蔬菜正值旺盛生长期:饱满鲜亮的橙黄色果实从层层叠叠的翠绿叶片间探露身姿,地膜覆盖的垄间既保墒控草,更彰显着现代农业的精细管理智慧。
 
这些经由航天搭载诱变、地面选育的优良品种,正以更优的抗逆性与品质,在田间书写“科技兴农”的生动注脚。作为航天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实践窗口,凯歌基地通过航天育种技术创新,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芯动能”,让太空科技扎根田野,结出促农增收的“金果实”。队员们仔细观察蔬菜生长情况,学习航天育种知识,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农业科研中,为提升农业生产力贡献力量。
 
此次实践参观虽已落幕,但青禾·红迹团队的强农兴农之路正扬帆新程。从海龙凯歌广场的精神洗礼到沼气博物馆的初心回望,从美术馆的文化浸润到航天育种基地的科技启迪,队员们在红色足迹中读懂了“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的深意,在农业发展成就里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脉搏。
 
作为新时代涉农学子,团队成员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把在海龙凯歌汲取的红色力量与科技智慧,转化为扎根乡土的实干行动——用代码赋能农业数字化,用创新激活乡村发展动能,让“川农大精神”在田间地头绽放新的光芒。青春的脚步将继续追随红色印记,在强农兴农的征程上,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答卷。 
                                                            作者:向悦,覃佳欣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