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斗笠蓑衣间的革命密码: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揭秘1930年代游击战生存体系​

    2025-08-09    阅读:
    来源:鲍俊航
在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新布展的“星火燎原”主题展厅内,一份泛黄的《小练惨案殉难烈士名单》图1引得参观者久久驻足名单上童留英(女)、余海花(孕妇)等87个手写姓名,将1933年6月1日国民党军警围剿小练村的惨烈历史具象化。本次改陈新增200余件实物,通过场景复原、数字科技与文物实证结合,生动再现皖南苏维埃运动壮阔历程。

图1
血色名单唤醒历史记忆
第二展区“不屈丰碑”展墙(图1)首次完整展出小练惨案关键物证
  1. 左侧殉难名单详录87位烈士信息,包含7名女性及1名孕妇
  2. 居中陈列1951年4月8日《石国柱公审判决书》原件
  3. 右侧展示林子娥烈士证明书及墓址照片配以展板文字:“被缚群众遭押解屯溪汽车站集体枪杀”(图1),揭露白色恐怖暴行
 
图2
 
图3
 
图4
密战文物里的革命智慧​
第一展区“隐蔽战线”(图2/3/4)亮点纷呈:
  1. 特制油纸伞2伞骨中空设计实物印证情报传递智慧
  2. 双筒土枪3):展柜陈列1933年农民武装自制武器,皮质背带保留使用痕迹
  3. 蓑衣装备系统4):稻草编织的防水蓑衣与葫芦水壶,复原游击队员山地生存场景
精神丰碑烛照新时代

图5

图6

图7
展厅终端矗立宁春生铜像5),左手叉腰远望的造型呼应展墙镌刻方志敏遗作:“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地方”6)。结尾展柜(图7)玻璃映出参观者凝重的面庞——那支生锈的军号与开裂皮箱,在智能追光技术下仿佛正与新青年进行穿越九十年的对话。
结语
当智能光轨在军号锈迹与青春脸庞间架起桥梁,宁春生铜像的凝视穿透九十载烟云。方志敏《清贫》的墨迹在电子屏上流淌,烈士名单里余海花的名字灼烫着00后的掌心——这间老宅正将血火淬炼的信仰,编码进数字时代的基因库。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