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怀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畏与好奇,跨越山水,抵达湖南怀化。此行旨在寻访一位在现代都市中坚守古老技艺的掐丝珐琅传承人——包钦。在他的工作室里,我们见证了掐丝珐琅制品的美丽,更触摸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传承与新生的脉搏。
初见包钦:现代都市里的“守艺人” 来到怀化市鹤城区烟火氤氲的"嬉麓·非遗特色街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寻到了包钦的"钦手造掐丝珐琅艺术工作室"。方寸之间的空间宛若微缩珐琅博物馆,从玲珑胸针耳饰到典丽摆件夜灯,流转的釉彩在器物间翩然生辉。与传统印象中疏离尘世的"大师"不同,这位沉静专注的青年艺术家,言谈间始终洋溢着对生活的赤忱与艺术的哲思。

图为包钦老师沉静专注的进行掐丝珐琅中的掐丝过程。乐文俊通讯员摄
包钦向调研团队讲述他与掐丝珐琅的际遇始于画展惊鸿一瞥。当流光溢彩的制品撞入眼帘,艺术设计专业的他便决然奔赴深圳,以学徒身份开启十二年淬炼之路。"传统珐琅多作陈设重器,高悬庙堂。我愿将其化作可佩可用的日常美学。"这位非遗传承人的话语间,跃动着让古老技艺焕发当代生命力的执着追求。
点与丝的艺术:探秘掐丝珐琅的前世今生 掐丝珐琅,这个凝着古韵的名字承载着六百余年的华夏文明。这项发源于阿拉伯地区的技艺,经丝绸之路于元代传入后,便悄然生根于东方沃土,绽放出独特的审美意趣。从设计图案在纸上,用金属铝丝掐丝成图型粘在亚克力画板,点蓝上色(用天然的矿物质彩砂)、冷工处理封层固化,最后到成品完成。匠人指尖的每次细微震颤,都让作品栩栩如生。"新技法坚守掐丝、点蓝两大精髓,却在精微处更见功力。"包钦执起一卷金丝解释道,"改良后的镀金氧化铝丝,物理特性优于传统铜丝,能勾勒繁复纹样。"冷固色工艺的革新,则让釉彩在时光冲刷中愈发坚贞。

图为包钦将掐丝珐琅工艺与现代佩戴饰品结合,创作出耳坠。乐文俊通讯员摄
指尖上的非遗:调研团队的沉浸式体验 在包钦示范下,“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成员乐文俊也执起镊子开启掐丝珐琅初体验。颤巍巍的金丝折线轨迹,屏息凝神的釉料滴注时刻,纤毫世界间终触摸到这门技艺对耐性与精度的苛求。丝线流转的弧度渐变,釉彩晕染的层次过渡,都在叩问匠人的眼力火候、指尖定力与心神韧劲。
团队成员乐文俊在体验后感慨道:“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很遥远,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今天亲手触摸、制作,才发现它是有温度、有生命的。这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修行。”这次体验也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启发。“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意识到,除了客观记录,更要传递出非遗背后的匠人精神和情感温度,而沉浸式体验正是连接公众与非遗的最佳桥梁。
调研结语:青年力量遇见传统技艺,将碰撞出时代火花 这次研学探访,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是青年力量与传统技艺的美好相遇。“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相信,在无数个“包钦”的坚守与创新,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关注下,掐丝珐琅这门璀璨的艺术,必将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绽放夺目光彩。

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成员与包钦老师的合影。乐文俊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