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西南石油大学学子深入恩施咸丰探寻非遗传承密码

    2025-08-09    阅读:
    来源:西南石油大学艺术院

  七月的恩施咸丰,群山叠翠。在一座历经风雨、结构精巧的土家族吊脚楼内,西南石油大学“非遗薪传”实践队的青年学子屏息凝神,目光追随着万桃元师傅那双布满岁月痕迹却异常稳健的手。刨花如轻盈的蝶翼,从老木上翩然飘落,尘封的建筑智慧在精妙的榫卯之间无声复苏,年轻的心跳与古老的技艺在此时此地悄然共鸣。

  2024年7月2日至8日,西南石油大学“非遗薪传”实践队一行九人奔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开启了一场为期一周、追寻土家族非遗文化根脉的深度实践。他们带着记录与思考的使命,足迹踏遍这片文化沃土上的代表性非遗现场,致力于在青年视角下,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实践首站,团队抵达了恩施土家族博物馆。队员们长久驻足于色彩浓烈、纹样神秘的西兰卡普织锦前,听非遗传承人讲述经纬交织间的民族密码。“每一根丝线都携带着土家先祖对天地万物的理解。”队员们仔细记录着织娘演示的复杂挑织技法,深感这些斑斓图样不仅凝结着巧思,更是土家儿女精神世界最绚烂的具象表达。

  次日,追寻着山地建筑的智慧之光,实践队拜访了年近七旬的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大师万桃元。在万师傅那间堆满工具与木料的工坊里,时间仿佛倒流。万师傅轻抚着木构件,向学生们阐释“天平地不平”的精髓——在陡峭坡地上,吊脚楼以长短不一的立柱巧妙顺应地形,形成稳固空间。实践队员们手持测绘工具,在万师傅指导下认真测量记录构件尺寸与榫卯结构,亲身体验了传统木工工具的力道与巧劲。“吊脚楼不只是房子,是祖先在山水间安身立命的干栏式智慧。”万师傅的话在年轻队员心中埋下了敬畏的种子。

  7月5日,团队走进承载历史风云的唐崖土司城遗址。在遗址管理处,他们被非遗根雕传承人创作的《土司出征》深深震撼。面对那盘虬卧龙般的巨大树根,传承人一刀一凿赋予其澎湃的生命力,凝固了土司时代的雄浑气魄。传承人告诉队员:“树根自己会‘说话’,告诉你要成为什么样子。”当队员们尝试亲手雕刻时,方知这“与树根对话”的功夫,是岁月沉淀与内心虔诚的结晶。

  实践最后一程延伸至来凤县,聚焦于南剧这一古老戏曲形式。在古朴的排练场,队员们目睹了老艺人如何将岁月沧桑融入唱腔,一招一式皆成诗画。当年轻队员在老艺人指导下初试水袖、学唱经典片段时,传统艺术的难度与魅力真切可触。一位队员在日志中写道:“那唱腔里不仅有故事,更流淌着一条从古至今未曾断流的情感之河。”

  从博物馆的静态观瞻到吊脚楼工坊的动手测绘,从土司城根雕的震撼领悟到南剧排练场的浅吟学唱,七天的行程如一部行走的土家非遗文化教科书。实践队队长总结道:“我们不只是用纸笔记录,更以双手触碰历史的温度,用心感受传承的脉搏。它们并非尘封的标本,而是活在我们民族血脉里生生不息的呼吸。”

  当实践队员在昏暗的南剧排练场模仿老艺人抬臂凝神的姿态,那一刻笨拙的姿势里,藏匿着文化血脉悄然接续的微光。西南石油大学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咸丰的山水,以赤诚之心贴近非遗的温度——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技艺的图谱,更是对民族智慧深沉的敬意。唯有青年一代真正俯身触摸这些古老心跳,在传承中创造,那些穿越时光的技艺才能摆脱式微的忧虑,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下更深、更活的根须,最终让古老智慧在未来的天空下绽放新生。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