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指落墨香染三峡,千峰万壑入画佳

    2025-08-09    阅读:
    来源:宋慧姿
  指尖蘸墨,山河入卷。三峡指墨画,作为宜昌市传统美术的瑰宝,亦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称指头画,简称指画。其独特之处在于以手拇指、四指、手掌、手背及指甲代替传统画笔进行创作。长江之畔,夷陵故地,宜昌的山水灵韵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源泉。在本土艺术家习永钦的指尖下,瞿塘峡的夔门雄姿、巫峡的云雨缠绵、西陵峡的滩险浪急,皆化作宣纸上浓淡交织的墨痕,既蕴藏着三峡的磅礴气魄,更浸透着宜昌人对这片江峡的深厚情愫。
  7月9日下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蕴”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前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峡大坝坛子岭景区,与三峡指墨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习永钦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团队成员亲眼目睹了三峡指墨画的创作过程,聆听了习永钦老师的创作感悟,调研了荆楚文化与三峡指墨画的紧密联系,深刻感受到这一艺术的独特魅力。
  团队初抵展馆,便见习永钦老师正潜心创作三峡指墨画。习老师的手如游龙般在画纸上挥洒,指尖蘸墨,悬纸片刻。中指关节点落,斜拖出带毛边的峡壁,粗粝如经水蚀。无名指与小指并拢横扫,重墨叠出崖石,轻处飞白似短草。换淡墨,指背擦过,漫开朦胧江雾。食指指甲轻划,一道白痕破墨,是穿峡的江水,随余墨晕染流淌。团队成员们不忍打扰,便在一旁默默等候。
  图为三峡指墨画第四代非遗传承人习永钦老师正在制作三峡指墨画。宋慧姿通讯员摄
  创作完成后,习永钦老师将画作举起供团队成员们欣赏。与如今的西陵峡不同,习老师画中的是老西陵峡的自然景观,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滩多水急、怪石嶙峋的特点。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短短几分钟,西陵峡的自然风貌便跃然纸上。看似简单的过程,背后却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苦练。习永钦老师7岁起随父亲习超铭学习指墨画,后又系统学习美术理论和表现技法,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础。从厦门鼓浪屿的画廊到三峡大坝坛子岭景区,习老师凭借自己的摸索与感悟,专注于三峡风光的创作,成为三峡风光指墨画第一人,作品享誉中外。
  
  图为三峡指墨画第四代非遗传承人习永钦老师正在向队员们介绍刚完成的三峡指墨画——《西陵峡》。宋慧姿通讯员摄
  采访中,习永钦老师提到:“大自然的变化是无穷的,大自然是你最好的老师。”团队成员了解到,习老师不断外出采风,或在农民家中借宿,或在野外搭帐篷,等候数日乃至数周,只为捕捉三峡的日出、峡江的暴风雨,将这些壮丽画面铭记于心,再现于纸上。
  三峡指墨画与荆楚文化密不可分。《楚辞》的瑰丽想象、楚地巫风的灵动神秘,在指墨画中转化为指尖的随性挥洒。巫峡烟雨的朦胧、神女峰的缥缈,恰是楚文化中自然与神性交融的视觉呈现。墨色的变幻蕴含着对山河的敬畏与诗意想象。荆楚文化崇尚“天人合一”,指墨画以肉指直接触纸,摒弃笔的隔阂,让创作者的体温与山水的气韵在墨中相融,正如楚地对自然生命的亲近感,画中不仅有三峡的形,更有荆楚儿女与山河共生的魂。
  通过这次非遗文化的实践调研,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三峡指墨画的魅力和习永钦老师对这一艺术的骄傲与热爱。习老师提到:“三峡指墨画根在宜昌”,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自豪。习永钦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画作,将三峡的美景与故事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团队成员们被这份深情所打动,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正如习永钦老师所言:“宣传三峡指墨画虽然辛苦,但有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到三峡指墨画,知道以前老三峡的面貌,打开了人们认识宜昌的窗口,非常有意义。”像习永钦老师这样的艺术家,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作品与故事,是非遗文化得以延续的宝贵财富。
  三峡指墨画亦步入了发展之路。传承是守住根,发展是让根须扎得更深。当年轻的指尖蘸起墨,触纸的瞬间,能感受到与百年前画者相通的心跳——那便是三峡指墨画最鲜活的生命力。它让夔门的雄在指压的沉厚里见骨,让巫峡的秀在指扫的朦胧中含情,让西陵峡的险在指揉的浓淡间显势。三峡指墨画,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热爱的体现。
  团队成员坚信,三峡指墨画不仅能让世界看到三峡的“雄”、“秀”、“险”,也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与文化底蕴!
  图为团队成员与习永钦老师的合照。宋慧姿通讯员摄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