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赤诚,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以“深挖荆楚文化,筑牢文化根基”为目标,奔赴湖北宜昌秭归——这座浸润着屈原风骨的小城,在丝线与绸缎的经纬交织中,开启了一场关于三闾刺绣的文化探秘。非遗传承人乔贵荣老师带领青年学子在穿针引线的细密声响里,聆听“三闾刺绣与千年楚韵”的私语。
坐落于古朴屈原祠内的芈绣馆,是三闾刺绣的非遗传习基地。青瓦木窗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只余空气中似有似无的艾草清香,这份不可多得的静谧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刚踏入馆内,悬挂于墙上的一幅幅刺绣作品便吸引住众人目光:那用五彩丝线绣出的楚辞名句,笔画间流淌着楚地独有的浪漫。

图为三闾刺绣团队合作完成的“屈原像”刺绣作品
乔贵荣老师指着内室一幅静静陈列的屈原像说道:“三闾刺绣的根脉,就扎在屈原文化里。你们看这衣襟上的兰草纹,是《离骚》里‘扈江离与辟芷兮’的意境;这腰间绣有纹样的香囊,装着的艾草正是秭归人纪念屈原的信物。”
闲谈之际,乔老师带大家参观馆内珍品展区。展示架上,一幅刺绣格外醒目:靛蓝缎面上,秭归移民博物馆的飞檐斗拱清晰可辨,门楣上的“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九个字用金线绣就,“这是为纪念移民精神绣的,”乔老师轻抚绣面。团队成员们似乎从一位文化传承者眼中看到了从老物件到新印记;明白了针线里藏着的,始终是秭归人的根。
见队员们对刺绣技法充满好奇,乔老师便搬来绣架,细细讲解起三闾刺绣的独门功夫:“咱们这绣法讲究‘密不露底、疏可走马’,比如绣兰草的叶片,得用‘虚实针’,边缘密中间疏,才显得有立体感。”
说罢,乔老师邀请了几位团队成员,手把手地教着,指尖的老茧在绸缎上轻轻摩挲,带着队员们的手穿过第一针。可对初学者来说,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格外艰难:有的队员手抖得厉害,针脚歪歪扭扭像条小虫;有的用力太猛,丝线直接扯破了绸缎;还有的分不清正反面,绣着绣着就把线绕成了疙瘩。乔老师耐心地帮大家拆了重绣,“别急,刺绣和做人一样,得沉住气。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这门手艺的传承,靠的就是一针一线的坚持。”在老师的反复指导下,队员们终于绣出了一株虽不完美、却饱含心意的兰草,叶片上歪歪扭扭的针脚,反倒成了独一无二的印记。
乔老师接受团队成员采访并耐心为团队成员讲解三闾刺绣相关内容场景
在与乔老师的深入交流中,团队成员们惊喜地发现,三闾刺绣并非困守传统的“老物件”,而是始终站在文化潮头的“弄潮儿”。“从前绣品多是嫁衣上的龙凤纹、孩童的虎头帽,如今得让年轻人也喜欢。”乔老师拿起一枚书签,橙黄色的丝线绣出饱满的脐橙。
据了解,这“脐橙牌”书签,把秭归的特产和刺绣结合,成了游客们抢手的伴手礼。还有这“福”锤挂饰,用红绒线绣出锤子形状,既讨喜又好戴,年轻人都愿意挂在包上。这正是三闾刺绣在传承中求新的鲜活模样。

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与乔贵荣老师合影
离开芈绣馆时,队员们的指尖还留着丝线划过的触感,眼前仿佛仍晃动着那些五彩斑斓的纹样。那不仅是针线与绸缎的相遇,更是千年楚韵在当代的苏醒。这次秭归刺绣访学之行,让队员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刺绣的柔与韧,更是手艺人用时光编织出的传承。“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让更多人看见:那些在针脚里生长的图案,藏着对文化的坚守;那些流淌的丝线,是正被续写的楚地诗篇,是传统最鲜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