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指尖绕经纬,草绳系峡江

    2025-08-10    阅读:
    来源: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
         峡江草编,将粽叶、玉米叶、丝茅草、蒲草、稻草这些草料赋予灵魂,转化为生命的一项技艺。
         7 月 6 日,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来到了宜昌秭归县,采访到了峡江草编非遗传承人罗光林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关于峡江草编的历史与未来。让我们了解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我对于这项探寻非遗之旅的信心。

        峡江草编的历史,几乎与峡江地区人类文明的曙光同步。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草资源,为草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天然原料。早期的峡江先民,为了应对湿热的气候和简陋的生存条件,就地取材,柔韧的草类植物编织成遮雨的蓑衣、渡河的筏子、盛放物品的篮筐、铺垫的席子。这些最原始的草编器物,凝聚的是先民们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生存智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草编逐渐从单纯的实用功能向兼具审美价值转变。在漫长的岁月中,峡江草编技艺在家族内部、师徒之间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明清时期,随着峡江地区航运的发达和商贸的繁荣,峡江草编因其工艺精巧、物美价廉,成为重要的商品之一,通过长江水道远销各地,其影响力也随之扩大。草编不再仅仅是生活用品,更成为峡江地域文化的一种独特符号,融入了当地人的节庆习俗、婚丧嫁娶等方方面面,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下图,罗光林老师在为我们讲解峡江草编的起源与历史。
        在了解完峡江草编的历史后,我们想切身体会峡江草编,这样才能更加深刻的去体会它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便在罗光林老师的指导下一同进行峡江草编的编织。(如下图)
        编织过程中间我们能切身体会到它的难度,它并不像看起来或是听起来那么简单,它技艺精湛,工序繁复,每一件成品都凝聚着编织者的心血与巧思。我们只是体会了最简单的粽子的编织,就有不少人第一次失败,然而那些更复杂的难度可见一斑。

        最后,峡江草编,这门源于自然、兴于生活的古老技艺,正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是峡江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创新发展的生动缩影,继续以其质朴而灵动的姿态,编织着峡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而我们在这历史的一点,发挥出了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份力,并于草编老师罗光林进行合影。(如下图)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