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至7月9日,为深切感受现代农机给种植户带来的变化,增强当地村民对现今智慧农机给传统农业带来的积极影响的认识,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智械耕云队”踏上了前往江苏徐州的学习之旅,旨在通过实地探访,深入了解智慧农机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
“麦田里的钢铁课堂”:沉浸式感知现代农业力量
8月7日,团队首先前往了徐州贾汪区青山泉镇姚庄村片区,在当地一位种植户的带领下,队员们见识到了刚刚收割完小麦的联合收割机。种植户详细讲解了这台“钢铁巨兽”的构造原理、高效的收割流程以及对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图为种植户家刚结束小麦收割工程的联合收割机。邓欣琪供图
“过去都需要人工收割分拣,现在有了联合收割机,省时省力。而且它适用性很高,小麦、玉米、水稻等常见的农作物的切割、清选、脱粒的工序都能通过收割机来解决。”受采访种植户向团队成员们热情地介绍着农机的使用对于他和身边村民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多智慧农机的出现与应用,革命性地提升了效率,能够帮助农业工作者们在短时间内完成农作物的收割全流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依靠镰刀手工收割、再运输、打场脱粒等繁重漫长的作业模式。不仅如此,智慧农机还能够促使粮食损失显著减少,相比于传统分段作业可能造成的遗撒、碾压、脱粒不净等损失,经过重重改良的农机设计更能够进行高效、彻底的作业,将田间损失率大大的降低,直接增加了农业工作者们的实际收益。在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植模式后,广大的农业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大幅降低,智慧农机的使用大大提升了民生福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田间地头得到了最深刻的注解。
“讲堂上的新兴之种”:为乡村儿童传播农机知识
认识到智慧农机的重要性的同时,队员们同样认识到了为乡村儿童普及农机发展的进步性以及农机安全知识科普的必要性。8月8日,队员们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育课堂。
在课堂上,队员们利用先前拍摄的农机的图片以及带来的模型,结合刚刚在田间地头的见闻,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语言,生动讲述了农机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进程,向他们展开了一幅智慧农机赋能生产力发展的蓝图。
在课堂的后半部分,队员们则着重于普及农机安全知识。“看到农机正在作业,一定要保持安全距离!一定要在大人的陪同下才能靠近农机!”队员们通过情景模拟与互动问答的形式,重点讲解了农机作业时的“安全盲区”、安全观看距离以及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的危险行为,强调了这些“大家伙们”在带来便利的同时所潜在的风险。孩子们踊跃配合提问与互动,将“安全第一”的种子牢牢种于心田。

图为团队成员对乡村儿童进行农机知识科普。王天相供图
“群众里的礼赞之声”:聆听基层对于农机政策看法
8月9日,团队来到徐州丰县赵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当日值班人员围绕当地农机主要类型,购置补贴政策和报废补贴政策,以及新型农机的使用展开深入交谈。
据了解,由于赵庄镇农田布局基本定型,农机以收货型为主,如联合收割机。播种则主要采用人工形式。值班同志还说明了当地农机补贴政策。农机补贴可分为两类,购置时享有农机购置补贴,重点补贴大型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农机在使用一定年限即将报废时,还享受农机报废补贴,最高一般不超过两万元。
接着,团队成员邀请到几位村中的居民进行采访,居民们指出,单个农户可支配收入有限,所以针对大型农机和高性能农机补贴较多,以百分制补贴为主。农机持有者同时也是操作员,农忙时节通过帮助别户收割盈利,最终使双方都能获利。对于机器帮助种植收割,居民们普遍都做出了良好的评价。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徐州丰县赵庄镇王学屋村村民。彭笑供图
通过本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领悟到:发展智慧化农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与解放生产力的战略引擎,农机的普及正在悄然改写着“看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图景。智慧化农业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生产方式的重塑——通过农业与技术深度结合,数据指导了耕作,智能优化了管理,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出更大的潜能。

图为徐州丰县片区团队成员合影。崔鑫栋供图
农机给予乡村的变革,远不止生产力的提升。农业与技术进行结合的背后,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密码:以智慧化打破传统壁垒,让农业成为有奔头、有技术含量的产业,从而真正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次调研让团队成员们相信,智慧化农机助力农业再发展不仅是当下的战略选择,更是未来乡村振兴之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