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与若羌县共探现代化发展新路径——“三下乡”研学座谈会纪实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赴新疆若羌“共同现代化 籽籽显担当”电商赋能实践团
西北民族大学与若羌县共探现代化发展新路径——“三下乡”研学座谈会纪实
2025年7月20日,夏日的炽热映衬着若羌县与西北民族大学赴新疆若羌“共同现代化 籽籽显担当”电商赋能实践团交流的热忱。一场围绕“若羌县—西北民族大学共同现代化研究”的座谈会在若羌县顺利召开,政企学三方齐聚,以“达项合作、试点共探”为脉络,解码县域现代化发展新路径,为若羌县产业升级、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注入“青春智慧”。
共探现代化:锚定合作与试点双坐标
座谈会伊始,若羌县相关领导阐释合作愿景:“若羌作为西北边疆特色县域,在现代化征程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与西北民大携手,是借高校智力资源,破发展难题、探试点经验,推动县域‘五域协同’发展的关键一步。”
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学团队学生代表回应,强调“三下乡”旨在让理论知识“落地”,通过调研若羌产业、文化、生态,为县域现代化找痛点、寻路径,用知识微光点亮振兴征途,借实践步伐丈量振兴征途,让青春力量融入边疆发展浪潮。
产业解码:从“特色”到“现代”的进阶
若羌产业发展是座谈会焦点。领导介绍,若羌以“五大特色”筑基——楼兰文化底蕴、红枣产业规模、矿产资源禀赋、新能源潜力与生态旅游价值,却面临“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品牌联动弱”的瓶颈。
研学团队结合经济理论剖析:“红枣产业可借‘数字化溯源+精深加工’破局,从‘卖原枣’转向‘卖健康零食、美妆原料’;矿产开发需锚定‘绿色化、集群化’,引入循环经济模式,让资源效益最大化。” 政企学思维碰撞,为若羌“产业强县”战略细化路径,从特色挖掘到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勾勒转型蓝图。
文化赋能:激活楼兰文脉的时代价值
“楼兰文化是若羌的‘根’,如何让千年文脉‘活’在当下?” 这一命题引发热议。领导坦言,若羌坐拥楼兰遗址、米兰遗址等文化富矿,却受“展示形式单一、传播范围有限”制约。
研学学生从“文旅融合+数字赋能”切入:线下串联遗址、博物馆、民俗村落,推出‘文化研学游’,让游客沉浸式触摸历史。同时,提炼楼兰文化符号,融入文创设计,让文化‘变现’又‘传薪’。” 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思路,为若羌文化现代化探索提供新视角。
生态守护:平衡发展与保护的“若羌方案”
若羌地处生态脆弱区,“发展与保护共生”是必答题。领导介绍,若羌严守生态红线,却也在思考“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研学团队建议:“推广‘生态+光伏’‘生态+旅游’模式,让荒漠戈壁变‘绿色电站’‘生态景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用经济杠杆守护绿水青山,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双赢。” 政企学共探生态现代化路径,力求破解边疆县域生态发展难题。
青春担当:以研促行的“三下乡”使命
座谈会尾声,西北民族大学研学团队表态,将以“调研+实践”为若羌现代化出实招:深入枣林、企业、文旅项目一线,用数据与案例为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提建议;推动校地长期合作,让“三下乡”成果转化为县域发展“催化剂”。
若羌县领导寄语:“期待与西北民大持续携手,让高校智慧扎根边疆,让若羌现代化试点经验成为县域发展样板,书写‘校地协同、共赴现代化’的精彩篇章!”
这场座谈会,是知识与实践的“双向奔赴”,是青春力量与县域发展的“同频共振”。西北民族大学“三下乡”研学团队以理论为笔、调研为墨,在若羌县现代化征程中书写“青春答卷”,也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标注了“产学研协同”的实践坐标。 未来,若羌县与西北民族大学将持续深化合作,让“共同现代化”从座谈会的“思想火花”,渐变为县域发展的“生动现实”,在边疆大地绘就产业兴、文化活、生态美的现代化新画卷。
通讯员:伍悦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