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青春踏遍毛南境,文脉赓续振兴途

    2025-08-11    阅读: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在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一支来自南京财经大学充满活力的实践团队走进贵州省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活动。这支由应用数学学院学生组成的队伍,他们深入这片有着毛南族千年文明的土地,通过实际行动和创新做法,为毛南族文化传承添力。从收集资料到把成果推广出去,他们形成了一套能供其他少数民族借鉴的文化传播模式,让毛南族文化在当下有了新的活力。
2025 年 5 月,实践团队正式启动筹备工作,多渠道开启毛南族文化资料收集行动。团队成员不仅深入研读学术著作、走访文化机构,还提前走进卡蒲毛南族乡进行实地初探,全面搜罗涵盖毛南族历史渊源、传统习俗、非遗技艺等方面的资料。经过系统整理与分析,这些珍贵的素材为后续实践活动的精准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团队对 “为何传承、如何传承” 毛南族文化有了清晰的方向定位。​
6 月,实践团队聚焦毛南族文化传承现状,精心设计调研问卷,并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兴青年” 志愿服务团携手,开展了一场覆盖广泛的线上调研。通过大数据分析,团队初步掌握了不同群体对毛南族文化的认知程度、传承意愿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后续深入基层的调研和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7 月,实践团队怀揣着对民族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深入卡蒲毛南族乡的村寨院落,采取 “问卷调查 + 入户走访” 的方式,与当地村民、民族文化传承人面对面交流。

团队详细调研了当地的民情风俗、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精准找准了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重点。他们蹲在灶台边听老人讲述"分龙节"的古老仪式,坐在竹楼里记录《开坛歌》的濒危曲调,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藤编背篓的十二道工序。那些藤条经纬里,无不编织着一部无字的民族史,而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也是《毛南族文化基因图谱》和《非遗技艺影像档案》的理论来源。与此同时,团队还在乡村积极开展文化传承类实践活动,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讲座、组织传统技艺体验等形式,激发当地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热情。
除此之外,实践小组同学跟着当地农民伯伯学做农活:劈柴、锯竹时虽手忙脚乱,经指点后渐入佳境;在辣椒地帮植株固定支架,还采摘了挂满枝头的毛辣果和辣椒。​
劳作间隙,大家尝了亲手摘的毛辣果,酸甜汁水带着清新气息,在体验农耕辛劳的同时,也尝到了收获的甜蜜,这份滋味让人难忘。​

8 月,实践团队进入成果转化与传播阶段,重点打造 “四语” 毛南文化系列短视频。这些短视频涵盖 “毛南族传统建筑美学”“毛南族的四季生活”“毛南族特色饰品风情” 等多个主题,采用毛南语、汉语、英语、日语四种语言进行讲解和字幕标注,以生动鲜活的画面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全方位展现毛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短视频在抖音、快手、B 站等多个平台广泛传播,迅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有效提升了毛南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此次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除了 “四语” 短视频的成功推出,大学生与民族文化传承人结对的协同创新机制也初见成效。通过联合民族地区院校优秀志愿服务团队,激励了更多团员青年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主动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团队打造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毛南样本”,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新时代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和力量。​
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关注卡蒲毛南族乡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不断探索创新传播方式,让毛南族文化在青春力量的护航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