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于纪念馆中回望,让历史的警钟长鸣

    2025-08-11    阅读: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关帅奇

  为了缅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铭记这段历史,2024年7月21日,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赴南京“铭记历史,缅怀遇难同胞”团队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实践队员们通过参观遇难者雕塑,相关记录的文书等内容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日军对南京同胞的残忍,进一步明白中国革命的艰难。

  回顾过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意义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建立,源于那段沉痛而残酷的历史背景。1937年,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了震惊世界的暴行,短短六周内,超过30万无辜平民和战俘惨遭杀害,这一事件被后世称为“南京大屠杀”。为了铭记这段历史,警示后人,1985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正式建立。纪念馆的建立目的不仅在于保存和展示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更在于通过教育公众,传承历史记忆,弘扬和平精神。通过参观纪念馆,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残酷与无情,从而更加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纪念馆的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广场陈列有外形如十字架的标志碑、“倒下的300000人”抽象雕塑、“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和平鸽等。穿过纪念馆的大门,实践队员们看见了一座座石塑,首当其冲的就是一座抱着死去婴儿痛哭的母亲的雕塑——“家破人亡”,这座雕塑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恶行,让人不寒而栗。这不仅是当时中国国内情形的写实,更是当时备受外来侵略者欺凌的中国母亲的象征。往前走去,“万人坑”惨状的还原令人不寒而栗——一具具白骨静静的躺在其中。这些白骨,曾是鲜活的生命,他们在这场浩劫中遭受了无法想象的痛苦。队员们静默伫立,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周围的寂静中,似乎还回荡着历史的悲鸣,提醒着他们要铭记历史,汲取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在和平的今天,不忘国耻,警钟长鸣,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责任。实践队员们静静的闭上了眼睛,为被迫害过的同胞默哀。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遇难者纪念碑 何正弘摄

  史料陈列:细节中的历史真相

  南京大屠杀史料陈列厅内,泛黄的照片、破旧的衣物、生锈的武器按时间线依次陈列。一面墙上挂满了遇难者的证件照,有穿着长衫的知识分子,有戴着帽子的工人,还有梳着辫子的孩童。实践队员李上宝在一张全家福前停下,照片上的五口人笑容灿烂,说明牌上写着“1937年12月,全家遇害”。“这张照片拍摄时,他们一定想不到会遭遇那样的命运。”李上宝轻声说,手指轻轻划过玻璃表面。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历史文物 蔡江涛摄

  展柜里,一封1937年11月的家书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信纸已经脆化,字迹却依然清晰:“吾妻见字如面,日军逼近南京,我已将你和孩子送至乡下,待战事平息便归……”信未写完,末尾只有一个潦草的“勿”字。说明牌显示,写信人是南京市民周培元,12月13日被日军杀害。“他没写完的话,大概是‘勿念’吧。”

  一件深蓝色棉布旗袍挂在展架上,袖口和下摆有多处撕裂痕迹,前襟残留着暗红色污渍。标签上写着:“南京市民李秀英遗物,1937年12月遭日军施暴时所穿,污渍经鉴定为血迹。”队员们围着旗袍仔细观察,发现领口处还有一颗脱落的盘扣,旗袍内衬上绣着的小花已大半褪色,这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个女性遭受苦难的见证。

  和平展望:从铭记到行动

  出馆时,阳光正好,一座高约10米的和平雕塑矗立在广场上。雕塑由青铜铸造,底部是破碎的城墙造型,中部是紧握的双手,顶端是三只展翅的白鸽,羽翼上的纹路清晰可见。队员们坐在雕塑旁的台阶上,交流着参观感受。

图为团员合照 周豪东 摄

  实践结束前,队员们在纪念馆门口合影。照片中,每个人的表情都很严肃,但眼神里透着坚定。返程的车上,大家没有像来时那样说笑,有人翻看手机里的照片,有人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以前在课本上读南京大屠杀,只是觉得悲惨,今天站在这里,才真正明白‘铭记’两个字的分量。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