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导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投稿平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渔家喜宴存古礼 云端直播探非遗

    2025-08-11    阅读:
    来源:李谊
         在大亚湾的海浪声里,藏着一段两百年的婚嫁故事。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7月21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食趣味”三下乡服务队便来到大亚湾渔村,通过走访渔民家庭、拜访老艺人、记录民俗细节等方式开展调研采访,尽可能多地收集渔家婚俗的鲜活素材,为后续传播奠定扎实基础。7月28日晚,在实践队的直播间里,这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渔家婚俗,终于通过队员们连日打捞的细节故事,从渔村的船头院落走进了大众视野。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当地居民渔家婚俗历史   钟灏晴摄)
  为了弄清婚俗里的各项细节,队员们跟着出海归来的渔民家家户户串门,在晒着渔网的屋檐下听故事。“以前在船上过日子,茶点叠得高,是盼着日子步步高,从顶层拿要说‘借贵气’,这规矩不能破。”老阿婆边说边比划,队员们赶忙记下这个蕴藏着海洋智慧的习俗讲究。在金门塘新村,队员们在热心居民的带领下,拜访了许多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的渔民。队员们围坐在他们身边,沉醉在渔民们对传统婚俗的回忆中,那生动有趣的描绘,仿佛让队员们亲眼看到了订婚宴上身着靛蓝“学佬衫”、梳着嵌珠“仙姑头”赴宴的女方亲友,听到了“唱歌婆”满载幸福的婉转渔歌。
  
  (图为“学佬衫”手艺人为队员介绍婚俗传统  李智钰摄)
  这些鲜活宝贵的调研收获,成了直播里最动人的素材。镜头前,主持人把调研“发现”一一展开:订婚日的午后三点,渔民为何偏偏选这时摆酒?“因为以前这个点收网吃午饭,吃完正好出海,日子再忙也得把婚事办得踏实。”说着,屏幕切出“高楼”茶点特写——近百样茶饼、糖果堆成小山,取用时指尖轻捏顶层点心的画面,配着老渔民“不能散了福气”的叮嘱,让观众也感受到仪式里的生活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直播展示“学佬衫”  李智钰摄)
  
  迎亲环节的“海洋印记”更是赚足目光。主持人现场演示“扒龙船”舞蹈的划桨动作:“以前用船迎亲,现在上岸了,这动作成了祝福‘一帆风顺’的符号。”屏幕上同步播放收集到的送嫁视频:新娘红布遮脸,女眷们围着她模仿划船,两个“好命人”一人撑伞、一人持米筛护行,跨火盆时裙摆扫过火星的瞬间被镜头定格。当讲到“新婚夜新郎不入洞房”的古老禁忌,主持人没有停留在“避红煞”的表层解释,而是引出调研时听到的说法:“这是老渔民对婚姻的考验——连一夜等待都熬不过,怎敢共赴海上风浪?”
  直播间里,知识问答成了“民俗小测验”。“‘叫白’时男女方怎么交流?“学佬衫在婚俗里有啥讲究?”观众们高度参与其中,积极抢答。当原生态渔歌音频响起,弹幕里有不少观众纷纷称赞道,“这音调太婉转动听,吸引人沉醉其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传统手艺人合影   李智钰摄)
  这场直播更像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队员们没有将传统婚俗当作褪色的古董,而是循着调研中触摸到的“传统新芽”——改良学佬衫上跳动的虾形盘扣、舞台上重现的“扒龙船”韵律,向观众娓娓道来。接下来,实践团将持续深耕非遗传承实践:计划拍摄系列渔家婚俗宣传片,用镜头完整记录“学佬衫”制作、渔歌传唱等核心技艺;在正在编制的大亚湾食旅地图中,将渔家婚俗板块作为文化核心重点呈现,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为这项省级非遗的活化传承注入青春力量。(通讯员:李谊)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校导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