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草编,这项诞生于长江三峡沿岸的传统手工艺,以江边生长的黄荆条、芦苇、菖蒲等天然草木为原料,将峡江百姓的生活智慧与地域文化一同编织进经纬之间,成为承载屈原故里民俗记忆的活态遗产。
2025年7月6日,一支致力于荆楚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实践团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走进了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屈原故里非遗小巷,走进了非遗传承人罗光林老师守护的峡江草编。
走进屈原故里非遗小巷,峡江草编工作室的空气中弥漫着棕叶和其他草木的清香。罗光林老师的工作室宛如一座微缩的草编王国:龙舟模型承载着对屈原的永恒追念,精巧的粽子凝结着端午记忆,更有十二生肖活灵活现,龙凤呈祥寄托美好,实用手提草包则散发着日常的温润光泽。这些作品既有节庆祭祀的仪式感,又饱含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仿佛一部用草木书写的峡江民俗志。而且这些作品并非速成,每一件都需历经选叶、浸泡、剖分、编织、整形、熏蒸、晾晒的重重淬炼。寻常草木经匠心点化,竟化为千姿百态的生命。
图为峡江草编《龙凤呈祥》作品展示。
“我们峡江草编,根就扎在秭归这方水土上。”罗老师一边演示,一边向围拢的团队成员们娓娓道来——材料上,棕榈叶的柔韧赋予其独特的可塑性,使峡江草编在粗犷中透出细腻,不同于北方麦秆的脆硬或南方竹篾的清冷,自成一派朴拙而坚韧的荆楚气象;技法上,峡江草编不仅融汇了藤编的柔韧与竹编的挺括,更独创了“单脊双斜纹”等独特编织语言,使其作品在表现屈乡龙舟竞渡的激烈、粽叶包裹的棱角时,呈现出别处草编难觅的筋骨与神韵。

图为罗光林老师向团队成员讲解峡江草编的历史及相关作品。
待介绍完峡江草编的内涵后,罗老师鼓励团队成员们亲手尝试编织一只端午草粽。团队成员围坐在工作台前,罗老师笑着递给团队成员几根预处理过的棕榈叶,自己也拿起几束棕榈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要点,“先把四根草条摆成‘井’字,左手按住交叉点别松动,右手先拿最右边的条压过上面的条,再把下面的条穿过来——诶对,就像系鞋带那样绕圈。”他边说边放慢动作,指尖捏着草条末端轻轻一旋,原本松散的草条立刻绷紧成规整的直角。团队成员们跟着模仿,可草条在手中不是这根滑掉就是那根缠错,编出的没有棱角只是圆团。罗老师接过草条,帮着调整角度,团队成员们便在此基础上继续缠绕。初见雏形时,老师将一把细碎的草药撒进正在编的粽子雏形里,“编在里面驱虫避瘟,端午挂在门上,比香包还管用”。最后,罗老师带大家一同收尾,看着老师手指翻飞间,草药被均匀裹进草粽里,再瞧瞧自己手里歪歪扭扭的半成品,团队成员更真切地感受到,这看似简单的手艺里藏着多少世代积累的门道。

图为罗光林老师带领团队成员编织草粽的场景。
更令人动容的是罗光林老师那份“为往圣继绝学”的赤诚。他坚持免费收徒传艺,只要有人想学草编,他就提供材料、工具,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只要有人愿意学,我这门峡江草编的手艺,就永远有人接着做。”同时,为了将这缕草叶的脉动注入更广阔的生命,他走出工作室,积极参与研学授课,开发了《古建艺术》、《百草丰貌创编生活》等研学课程,把草编技艺带进各大中小学、大学、研学基地,累计受众已到五六万人;他更开设六十余个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班,为这门古老手艺在当代社会铺就生存之路;他以“云端传艺”的形式展示草编龙舟制作,吸引近万人在线围观。他用行动践行着传承。
当实践团队走出屈原故里非遗小巷,峡江草编的棕叶清香仿佛已渗入心田。这门古老技艺所蕴含的智慧与坚守,不正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荆楚精神在民间的回响吗?一叶虽轻,能载千年文脉;十指翻飞,可续文明薪火——在罗光林们笃定的指尖,我们看见非遗的韧性,正是文明得以穿越时光的真正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