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子探访芈绣馆 触摸三闾刺绣的楚韵根脉
七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怀揣对传统文化的赤诚,奔赴湖北宜昌秭归——这座浸润着屈原风骨的小城,开启了一场关于三闾刺绣的文化探秘之旅。此次活动以“深挖荆楚文化,筑牢文化根基”为目标,非遗传承人乔贵荣老师带领青年学子在穿针引线的细密声响中,聆听“三闾刺绣与千年楚韵”的深厚私语。

三闾刺绣的非遗传习基地——芈绣馆,坐落于古朴的屈原祠内。青瓦木窗隔绝了外界的喧嚣,空气中弥漫着似有似无的艾草清香,为刺绣创作营造出静谧而纯粹的氛围。刚踏入馆内,悬挂于墙上的一幅幅刺绣作品便牢牢吸引了众人目光:那用五彩丝线绣出的楚辞名句,笔画间流淌着楚地独有的浪漫与诗意,仿佛将千年前的文字以针线为笔,在绸缎上重新绽放光彩。

乔贵荣老师指着内室一幅静静陈列的屈原像,向团队成员讲述三闾刺绣的文化渊源:“三闾刺绣的根脉,就扎在屈原文化里。你们看这衣襟上的兰草纹,是《离骚》里‘扈江离与辟芷兮’的意境;这腰间绣有纹样的香囊,装着的艾草正是秨归人纪念屈原的信物。”闲谈之际,乔老师又带领大家参观馆内珍品展区。展示架上,一幅刺绣格外醒目:靛蓝缎面上,秨归移民博物馆的飞檐斗拱清晰可辨,门楣上的“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九个字用金线绣就,熠熠生辉。“这是为纪念移民精神绣的,”乔老师轻抚绣面,语气中满是敬意。团队成员们从这位文化传承者的眼神中,看到了从老物件到新印记的文化延续,更明白了针线里藏着的,始终是秨归人深深的故土之根。此外,乔老师还展示了绣有“兰草”图样的传统香包等作品,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