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怀化的舞水之畔,一项流淌着荆楚文脉的非遗技艺正焕发新的生机。在“手意草堂(舞水剪纸非遗研习工作室)”里,第三代传承人袁超美与第四代传承人邬金这对母女,正用刻刀续写着舞水剪纸的传承故事。2025年7月14日下午,一支聚焦荆楚非遗的社会实践团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走进这里,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探寻舞水剪纸的千年故事与当代传承之路。
舞水剪纸,这一深植于五溪流域的非遗明珠,自光绪年间便以刀为笔,用于木刻刺绣打板打样。它承袭着荆楚大地特有的神秘古韵,又因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沃土滋养,孕育出比一般南派剪纸更雄浑奔放的魂魄。“旧时少数民族有剪纸招魂的习俗,我们的纹样里至今能看到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
步入“手意草堂”这间非遗工作室,团队成员们的目光瞬间被淹没——玲珑剔透的窗花、气韵生动的瑞兽、繁复层叠的花鸟纹饰,层层叠叠悬于四壁。镂空的纹样在光影中流转,这些出自舞水剪纸传承人之手的作品,无声诉说着这门古老技艺在时间长河中的坚韧回响。
在工作室里,团队成员们有幸见证了这项非遗技艺的精妙过程。第四代传承人邬金老师正专注于画稿,毛笔在她手中游走,精心勾勒着图案的雏形。身旁,第三代传承人袁超美老师的指尖在纸稿上轻轻比划,与女儿低声探讨着下刀的起点与运刀的技巧。随后,刻刀在邬金老师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她屏息凝神,专注地在红纸上游走,一点点剔除多余的部分,让精美的纹样逐渐浮现。最后,她们用熨斗将剪好的作品熨平、熨工整,使其平整定型,一幅完整的舞水剪纸才算完成。据邬金老师讲解,有的作品原图有2.5米长,要浓缩成40厘米,还得保留所有画面细节,稍不留意就会断裂,必须全神贯注。这一系列繁琐且耗时的工序,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但母女俩却坚守了多年。都说“上阵父子兵”,那么在舞水剪纸传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就是“上阵母女兵”。

图为袁超美老师与邬金老师一同探讨的画面。张佳怡 通讯员摄
为了让这项宝贵的非遗技艺“活”下去,更“火”起来,走进校园、播撒种子成为她们共同的选择。自2015年起,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两位老师便开启了剪纸艺术支教的旅程。在校园里,她们教孩子们画稿、剪裁,孩子们就用稚嫩的小手剪出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图案。校园里的孩子们和老师们对舞水剪纸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这让原本较为短期的支教生涯延续至今。这种校园授课,让舞水剪纸这一非遗技艺走进了更多孩子的生活,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的种子。
母亲是技艺的守护者,女儿是创新的探索者。除了扎根校园,邬金老师作为新一代传承人,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青年群体。她敏锐地捕捉年轻人的兴趣点,大胆尝试将舞水剪纸与流行文化元素相结合。“得了解年轻人喜欢什么。”她微笑着展示自己的创新作品——那些栩栩如生的二次元动漫形象跃然纸上,传统的剪纸艺术还被巧妙地运用到了“吧唧”(徽章)上。这些充满活力的尝试,拉近了古老非遗与年轻一代的距离。此外,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舞水剪纸的魅力,工作室还开设了面向公众的体验项目。同时,邬金老师积极拥抱新媒体,在社交平台上开通账号,分享自己伏案创作的日常点滴,记录下深入学校进行非遗教学的生动场景。通过这些窗口,舞水剪纸得以走出工作室,飞入寻常百姓家,让非遗的“破圈”传播成为可能。
社会实践团队的探访之旅虽短,却亲证了非遗活化的心跳——从舞水之畔的手工作坊到校园课堂的三尺讲台,从传统纹样的精雕细琢到流行元素的大胆融合。舞水剪纸的传承故事里,既有坚守初心的匠心,更有拥抱时代的勇气。而这场跨越时代的对话,或许正是荆楚非遗在青春赛道上加速奔跑的生动注脚。当古老技艺遇上年轻目光,传承便有了无限可能。

图为团队成员与袁超美老师和邬金老师的合照。张佳怡 通讯员摄